BTS演唱会体验应援文化 感动自己及未来

2018-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开始聆听韩国流行音乐已经将近十年,但真正走入实际的演唱会,是去年底和学妹一起在台大体育馆欣赏NU'EST W的表演.也是在那时,我才对于应援

开始聆听韩国流行音乐已经将近十年,但真正走入实际的演唱会,是去年底和学妹一起在台大体育馆欣赏NU’EST W的表演。也是在那时,我才对于应援,有了真实与确切的概念。初次双手拿满应援物的时候,心中很感激却也有些许疑问:感激的是每一位主办者的用心,疑惑的是推动如此强大的应援心意究竟从何而来?

演唱会开始后,其实很快就能理解这些心意背后的驱动力为何。当数千人在同一个时间、地点呼喊着一致的口号,表达等待许久的热情;当每个人想着所喜爱的偶像能来到这里是如此不易,应援便是能直接报答偶像的一种方法,而随着KPOP的发展与传布,应援内容也随着时间日趋多样。这次,在个人实际经验之外,我也调查了6位在防弹少年团演唱会举办应援活动的歌迷,并以此作为了解应援活动的辅助。

应援是怎么练成的?

随着KPOP席卷全球,应援文化也伴随着这些韩流明星向世界各地蔓延,成为演唱会的特殊风景。在我初次踏入演唱会时,即使对于应援这个词汇并非完全陌生,却也难免显得手足无措;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要在每一首歌曲中将口号喊得正确且精准,绝对需要经过许多练习。然而,在这种一致性的呐喊中,除了是对歌手的鼓励和歌曲的互动外,也自然而然让听众成为团结的一体,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

除了口号外,另一项特色就非手幅莫属了。许多粉丝会印制小型横幅,并在上头写下鼓励或有趣的话语,作为自身心意的表达,抑或与偶像沟通的管道。不过,在谈到手幅时,便不能忽略联合应援团队。

例如这几日防弹少年团演唱会,工作人员所发放的手幅,便是由联合应援团队制作。他们会在活动前递交企画书给主办单位审核,并在通过层层核定后落实一系列的应援活动,以及演唱会当日场内的应援规划。因此,下次在参与演唱会之前,也别忘了搜寻当日负责的联合应援团队,来了解更多演唱会的相关讯息及活动。

今年初,我在华山Legency聆听Heize的表演,当时全场只有一个团队在发放手幅。然而,在表演过程中,看见Heize读出手幅上应援文字的满足表情,顿时特别感激那天制作应援的歌迷。歌手尽力表演、粉丝尽力投入,演唱会便是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并在互动中得到感动与满足。因此,现在回想起来,若当日没有愿意付出的他们,这场表演或许就会少了一种味道与感动。

应援的开端:心意的呈献

十月份,在防弹少年团公布即将来台湾举办演唱会的消息后,很快我便决定规画一个应援活动。除了表达自己的心意外,也希望能在实际的投入后,更了解应援活动背后的运作模式。因为过去习舞的经验,所以我选择采取个人舞蹈应援的方式呈现;选择防弹少年团之因,在于过去已经关注他们一段时间,并且在如此大规模的粉丝群中,更代表着一种正在延续的文化现象。

然而,在独自筹备应援的过程中,其实数度想要放弃。真的会有人想看我表演吗?、我会不会做得不够好?这些想法一直在心里打转。直到有一天,朋友告诉我:在你能做到最好的份上尽力,那就是最好的应援了。我想,这大概也是所有应援者们共同的出发点吧!

在这次随机调查的6位应援举办者中,所有人都有在脸书开启活动页面,并皆以小卡应援的方式呈现。希望阿米们能够一起分享快乐、希望能回馈粉丝专页的追踪者、希望能创造演唱会的美好回忆是当我询问应援动机时,多数人给予的回覆,同时也是歌迷们想要藉以呈现心意的最好证明。

应援的观察:过程中的快乐与困难

在准备舞蹈应援的过程中,我常常反问自己:他们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将这么复杂的舞步跳得如此整齐?、他们是如何在激烈的舞蹈中维持这么稳定的歌声?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不知不觉地便是透过实践应援的过程,来加深对于歌手的肯定与喜欢。

在调查中,这些应援者在准备过程中的正面能量,通常表现在获得阿米们的支持与回馈、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能够为偶像付出;相对地,他们的困难则体现在财力不足、小卡设计是否能受到喜爱以及是否能全数发放完毕等等。

因此,在产制应援物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些应援生产者就宛如偶像与一般粉丝间的中介者。他们透过个别的社群网路连结粉丝群,将自身的心意回馈给偶像,同时也将这份热情传播给其他粉丝,进而加深歌迷彼此间、歌迷与歌手间更加紧密的情感连结,更加坚定自己的喜欢。

完成了两天的应援表演后,才能真切感受到看似单纯的情感表达,背后其实充满着许多不容易。除了开启活动页面与其他粉丝互动外,每周练舞的时间、学舞的费用,以及购买音箱与治装等等,都是准备应援活动中的付出。

而在访问的结果中也显示,制作应援物的费用少则五、六百元,多则可以到六、七千元左右。至于应援主办者的年龄,这次碰巧访问到生于1996至2004年间这一群年龄较小的歌迷,而支持他们完成应援的费用,除了一人是采用集资模式外,其他人皆是以个人生活费来负担。

应援是相当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在韩流影响世界的过程中,大家也不断吸收、复制这种运作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应援形式的多样化,从食物、公车到地铁站的灯箱,日益密集且庞大的钱财投入,也促使许多人开始反思应援的初衷究竟为何?适度与过度的界线,又该画在何处?

我想,应援的初衷终究还是一份单纯的心意,而适度与过度的界线,却往往因人而异。无论如何,这些传递心意的应援者,在一张张小卡、一场场表演的背后,都投注了许多看不见的心力。获得应援物的方式或许简单,但制作的背后必然有许多不简单。

因此,下次在领取应援物时,别忘了由衷感谢这些主办者,唯有曾亲身体验过,才能了解应援活动虽然已逐渐普及,却绝对没有想像中的容易;而对于主办应援者而言,在量力而为当中尽力做到最好,那便是最美的应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