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画作 金陵八家 龚贤山水画作品赏析
木叶丹黄 纸本墨笔 乙丑(1685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金陵八家 龚贤《木叶丹黄》赏析:
款识:木叶丹黄何处边,楼头高坐即神仙。玉京咫尺纔相问,天末风生讯管缠絃。乙丑霜寒日,半亩龚贤画并题。钤印:龚贤(白文)、半千(朱文)
这幅作于乙丑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作者当时六十七岁。图绘雨后秋山,霜林涧流,境界沉寂清幽。山石叠积,用短笔披麻与乾笔密点层层皴染,石骨崚嶒浑厚。树木用短笔勾皴,浓淡虚实相宜,极有厚实之感,为作者独创之法。整幅作品墨色富有层次变化,善于以浓衬淡,以实衬虚,既有空间深度,又具秋林清润之意,是龚贤积墨法达到精熟程度的杰作。
古木山居图 立轴 水墨绢本
金陵八家 龚贤《古木山居图》赏析:
款识:农翠森寒玉,人家住半峰,众声如吼儿,云气俨游龙,时复临高阁,何须巢欲节,往来多鹿驾,弟子有商客。半亩龚贤画。钤印:半千
《古木山居》图以南京一带的山林为题材,描绘夏日山雨过后,山峦如洗,浓荫滴翠,大气湿润而明洁,万物生机盎然自然之景像。全画构图严谨笃实,浑厚滋润,寄情写实。
具有黑、密、厚、润的特点。是龚贤晚年力作。此画于吸水性较差的绢上作,却完全没有一般绢上作画易显出流滑的缺点,用笔皆老辣朴拙,沉着稳重,秃笔和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浑苍劲之力,勾屋,皴擦,画树与点苔苍老有力。
尖笔,旨在运用笔锋的流利转动,勾勒石廊,表现出了石质的峭利感,是龚贤晚年常用的画法。用墨上,发挥半千以层层积墨见长的特点,虽不用泼墨,实具有泼墨淹润淋漓的效果,颇有宋人的用墨特点。
写山石,多次皴擦点染,积而又积,以求浑厚苍润。画树木,用挺劲的墨线勾干,特点是干直枝疏,且多留白少皴。叶用墨极浓,也是由淡墨画起,多次加积而成,浓荫袭人,洇润欲滴。浓墨浑然中,显出丰富的墨色层次,表现出江南夏日密林浓荫的山水风光。
群峰石潭 立轴 水墨绫本 1686年作
金陵八家 龚贤《群峰石潭》赏析:
题识:度越群峰有石潭,瀑泉隐隐发幽光。人家更住青天上,摇曳鸡鸣春日长。丙寅冬,龚贤画并题。钤印:龚贤、钟山野老
此作是龚贤画于1686年的一件"黑龚"精品,龚贤时年68岁。其"黑龚"已超出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形式和意境藩篱。故其自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某种意义上,传统山水画用墨最忌惮浓墨和重墨,而龚贤反复皴染七八次的积墨方式使画面达到前所未有的乌黑润泽。龚贤喜欢以纸本作画,宣纸的洁白与墨的乌黑造成强烈的黑白对比。画面留白处,就是纸张自身的颜色,有着神秘的光感和气感,留下许多不确定的感受空间,既可以是黄昏、正午或者早晨山林反光的效果,也可以是雾气、云烟、水、雨或雪,或单纯的空白。
龚贤的山水多是情绪或情调的发抒,蕴藉着画家深邃的感情,随着情调变动而流动。墨色的淋漓及留白,是江南的潮湿苍茫的生命体验。但他没有走向"伤怀"、"惆怅",而明朗、蕴藉。他多画夏天,树木的繁盛更能体现出墨块的粗犷和张扬,远远超出了干枯和空寒的意境。在他的作品中,人物是不存在的,只剩下单纯的物,空房子但却没有人去楼空的慨叹。
云横峻岭 立轴 水墨绫本
金陵八家 龚贤《云横峻岭》赏析:
款识:古人画使人见之生敬,其峦头派派如五岳,固知古人胸中不蓄残山剩水也。半亩龚贤。钤印:臣贤私印(白文)
此幅《山水》写万峦起伏,涧壑溪桥、丛林幽径,为典型的"黑龚"风格。墨气厚润,以积墨法为主,用墨极为浓重,山石树木多次皴擦泻染,山石的轮郭线与皴染浑为一体,在适当的部位留出高光和坚实的轮郭,在画面上形成了浓淡不同的厚重墨色,浓重之中又有微妙的层次变化和明暗对比,相当形象地描绘出江南山林秀润的景色,具有一种厚重浓淡、沉雄郁茂的独物面貌。画中题记亦流露出对满清入关,山河破碎的悲愤情怀。龚贤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归纳为四个方面: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其中创造丘壑为首重。因此,龚贤山水画在形式与意境上独辟奚径,自创一格,形成了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画风。
渔庄隐居图 手卷 水墨纸本 丁卯(1687年)作
金陵八家 龚贤《渔庄隐居图》赏析:
题识:人与凫共一天,捉雨捕蟹自年年。纶竿艇子皆农具,万顷烟波即我田。泽上有家村有海,琴书为伴夜同眠。懒身且莫飞狜去,把手安期作地仙。丁卯送春日,半亩龚贤画并题。钤印:龚贤之印、半千、草香堂
龚贤在清初画坛上是一个风格迥异、特立独行的人物,他原是善诗能文的文人,但与一般的文人画家不同,他在绘画技法诸如造型、笔墨、构图、意境等方面都功力极深,长卷巨轴,举重若轻。他青年时代曾就教于董其昌,却不为宗匠所囿,更把触角伸向明之沈石田、元之吴仲圭、宋之董北苑,又长期得江南山水的熏陶,遂一改清初尚淡尚逸的画风,以用笔强其骨,用积墨增其韵,浓厚苍沉,元气淋漓,一种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景象摄人心脾。
此卷为其极晚年笔,已经过由简入繁,由繁再趋简略的几次蜕化过程。与创作盛期相比,此卷已不像以往那样反复皴擦,层层积染,树石用较跳跃的线条轻松勾勒,经两三次点染即烂然成章。故墨色明净但淳厚之气不失。他的儿子及学生辈大多学的是他这一时期作品,但与龚贤相比都显得弱而散,不像他那样老笔纷披,有苍苳之气跃出。卷末书自作诗一首,笔致飞动老辣,极佳。
龚贤简介: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其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和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
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
龚贤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勒,皴擦,画树与点苔苍老有力。龚贤用笔在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富有变化。
他提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作为画家的四要,主张作画时要中锋用笔,并且要古、健、老、苍,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颇为精辟。龚贤用墨,以层层积墨见长,虽不用泼墨,实具有泼墨烟润淋漓之效果,颇具宋人的用墨特点。
其画山石树木的中锋用笔,苍劲古厚,并用积墨法作反复的皴擦积染,多至十几层,墨色极为浓重,但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等细微变化,山石树木往往浑融一体,仅在阳面或轮廓边缘处留出些许高光和坚实的轮廓,效果强烈,具有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风格,成功地表现了江南山水的茂密、滋润、幽深的特征。
龚贤作画最善用墨,主张墨气要厚、润,他发展了积墨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此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龚贤的画法分两类,世称"墨龚"与"白龚"。他善于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浓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
龚贤的山水画非常重视构图。他的画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他的"三远"构图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神人化。他往往提高视线的角度,"平远"构图,多采取俯视角度,这样,视野开阔,平淡之中倍增飘渺的感觉。尺幅之中,山河无尽。作"高远"构图,也是如此,先俯视,尔后眼光往上作仰视,真有下揽深谷、上突危峰的气概。他十分注重上下的位置。其山水画一般很"满",但"满"而不塞,常常用云带、流水作为空白透气。从整个画面来说,很有气韵。这才是龚贤的笔、墨、丘壑浑然一体的韵,从而创造出了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