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运女子田径第一人
20世纪初,当奥林匹克运动伴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传入古老的中国时,少数大城市中的年轻妇女以此作为一种“时尚”,开始涉足体育活动。中国女运动员出现在奥运会上始于1936年,在当时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69名中国运动员中,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田径短跑女运动员李森。
1936年,中国代表队到达柏林时的情景。
李森(1914~1942),湖南省衡阳人。短跑名将,她是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田径项目的女运动员。
1914年,李森出生于衡阳县车江德新堂(现为衡南县车江区铁市乡金马村德新堂)。她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李藓青,曾经担任过云集乡(现衡南县新县城所在地云集镇)的团练;伯祖父李茂青是清代光绪年间的进士,担任过上海崇明县知县。其父李某,少年时读过私塾,后闲居在家。其母魏辉,受过中等教育。
李森3岁时,父亲病逝,家境日趋没落。在当时的衡阳地区,寡妇们生活是非常凄凉、艰辛的,特别是没有儿子的寡妇,这种人被辱称为“绝蔸婆”,在家族中的地位极度低下,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关心、照顾,还经常会被其他人羞辱、欺负。魏辉不愿长期忍受这种封建家庭的“遗孀生活”,便带着女儿李森来到衡阳市的省立第六女子中学附小教书。
该校原名为“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三女师”,位于现在衡阳市珠晖区荷花坪,湘江一桥东岸北面。它创建于1912年秋,始借江东岸几所公馆作临时校舍,康和声为第一任校长。1914年在邹家码头荷花坪建成砖木结构的新校舍,有一座礼堂,四进二层楼房教室和其它生活设施。
西北角设有附属小学。校舍面积84亩。1926年9月,改为省立第三初级中学,1928年又称省立第六中学,1934年改为省立衡阳女子中学,1938年以后迁出衡阳,校舍毁于战火。
这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学校,是湘南学联的主要活动场所。五四运动后,***曾来此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著名人物有毛泽建、夏明翰、***夫人何宝珍、***夫人伍若兰、陶铸夫人曾志、彭镜秋(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级离休干部)等,有“湘南妇女运动摇篮”的美誉。
在这所思想开放、学风前卫的学校里,魏辉母女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她们相依为命,以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由于魏辉工作非常努力,后被调到中学部担任“女辅导员”。
在母亲的呵护、影响下,李森受到了良好教育,她从小爱好体育运动,每日凌晨,跑步于湘江之滨,无论严冬酷暑,很少间断。好强的李森为了赢得个人尊严,免受他人的羞辱,更好地保护自己与母亲,她还拜师习武,这也为她今后的运动生涯,奠定了良好的体能素质。
她12岁考入衡阳省立六女中读书,并被一位姓罗的体育教师选入校田径队和排球队。系统的运动训练,不仅使她健康成长,再加上她自觉地刻苦训练,李森的运动才华很快地崭露出头角,在参加该学校运动会上常获女子短跑项目的冠军。
1930年,15岁时的李森身材修长,身高已达1.68米,当时在衡阳省立六女中高师第7班读书,她在旧中国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大显身手,夺得女子100公尺第一名。被选为湖南省学生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运动会。
1931年的省十一届运动会上,她又以7秒8和15秒1的成绩,获得女子50公尺和100公尺两项桂冠,并破纪录。
1932年,在省十二届运动会上,李森再次获得女子100公尺和200公尺两项冠军。
由于三届省运会短跑项目的冠军都被她一人独揽,衡阳妹子李森一时间名噪三湘。
1933年,因李森在体育上取得了特别优异的成绩,长沙稻田女子师范学校“特招”她到该校高师部学习。
1934年下期,李森考入上海东南大学女子体育师范读书,专攻体育,其短跑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1935年李森参加了有中、美、法、俄等国运动员参加的第五届上海国际田径赛(上海万国运动会)在田径短跑比赛中获50米(6秒9)、100米(13秒4)两项冠军、个人总分第一名。
1935年10月,李森代表上海参加了旧中国第六届运动会。由于训练时常在户外日晒的缘故,这位身材修长的衡阳姑娘李森皮肤黑里透红,看上去非常健美。观众们在田径短跑项目的决赛中看到,跑在最前面的都是这位黑姑娘。
她不仅获得了50公尺、100公尺、200公尺三项冠军和跳远亚军,而且打破了三项全国纪录。即急行跳远以4.98公尺破4.88公尺纪录;50公尺短跑以6秒6的成绩打破6秒9的纪录;200公尺短跑以27秒5破27秒6的纪录(该纪录一直保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打破);这一成绩轰动上海,创造了中国田径史上的奇迹,成为我国田径史上的空前盛举,被誉为“女跑王”。
为表彰李森,全国体育界遂将1935年称为“李森年”,以表彰她为国家体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当时上海各报赞誉她为“四木小姐”,这是因为她的名字由四个木字组成,并且加之有人称誉她为“湘杰楷模”,这中间也包括四个木字。
1935年底,李森接到参加第11届奥运会集训的通知,数九寒天,在清华大学校园田径场上,每天都能看到她刻苦训练的身影。“当时没有教练,没有训练器材,就连鞋子、袜子都要自己买……”
1936年6月“柏林世运会(当时国内对奥运会的称呼)选拔比赛”在清华大学田径场举行。选拔出田径、游泳、举重、篮球、足球、自行车和拳击七个项目70名运动员,作为中国代表队准备参加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
李森以100米13秒4的成绩达标,被录取为中国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正式选手。当时,中国代表团中只有7名女运动员,分别是田径选手李森、游泳选手杨秀琼,以及5名国术(表演项目武术)选手。她们一起加入了中国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队伍,成为凤毛麟角的几名女运动员。由于没有专业教练,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系主任黄丽明担起了指导这7名女运动员的重任。当年黄丽明以自由体操、篮球和现代舞享誉国内。
当时,中国代表队每个人的参赛旅差费需要2000银元,而国民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根本不愿意拿出这么多钱来资助他们参赛。最后,主要经费由章士钊先生出资70万元赞助,余额经费要求代表团自筹。
为解决经费问题,中国足球队于1936年5月初到东南亚各国进行了表演赛,募集路费。同年5月27日,在天津的原河北省体育场(现北站体育场)举行的“世运田径训练班与天津万国选手表演赛”,也带有明显的筹款性质。
那时候,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贯通,本来从东北乘火车去柏林,无论是路途还是时间,都要短多了。但由于经费问题,代表团只能选择乘坐航程近一个月的邮轮。
1936年6月26日,上海招商局码头,意大利“康悌凡第号”邮船即将起锚。139人的中国奥运代表团将搭乘该船开赴威尼斯,代表团中除了69名正式项目运动员外,还有11人是参加中国武术表演,23位教练,前去“考察”的体育官员有36人(正式项目运动员原来为70人,他们在上海等待上船期间,山西长跑名将孙彻不幸因车祸被撞致死。因此,出发时只有69人)。
这是继1932年刘长春形单影只地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之后,中国第一次派出正式的奥运代表团。
这天,意大利邮轮即将起锚,码头上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一群女学生拼命向人群最前方挤着,其中几人高撑横幅,上写“欢送世运代表队及同学李森赴德”。终于,她们挤到舷梯边,向船上焦急地眺望,很快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顺着她们的目光,只见,一个短发女子从黑白制服的人群中探出头来,报以灿烂的微笑。人群开始骚动,“快看,是李森!”“真的,是‘四木小姐’!”“‘女跑王’,加油!”
一年后,中国遭受近邻日本的侵略。但在此时,整个国内还沉迷在强国之梦的幻影中……
由于经费严重缺乏,有限的经费远远不能保障运动员参赛和生活的需要。当时,中国的运动员去参加奥运简直就是受罪,他们住的是条件最差的三等舱,吃的是毫无营养可言的食物。船在南海遇风浪做短暂避风和休整后,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一路上,大风频起,船颠簸得厉害,船只在大海中颠簸航行近一个月后,终于在意大利威尼斯港登陆。
这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对中国运动员而言几乎是致命的。全体队员身体不适,出现晕船现象,李森更是头重脚轻,翻肠倒胃呕吐不止,很多人几乎把黄胆水都要呕出来了。在船上,他们无法进行任何训练,每天只能出出操,练练体质。但即便如此,队员们的体力也在一天天下降,体能已经被消耗殆尽。
7月21日,代表团抵威尼斯后,他们转乘火车于22日到达目的地——柏林。这时,距奥运会开幕只有一周时间了。此时,选手们已是疲劳不堪,不少人体力严重透支,但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找旅馆,办手续,根本没有时间休整。
据当年代表队成员之一的郭洁老人回忆说:“我们当时听说美国运动员是坐飞机来的,都很惊讶,看到人家的条件,真是羡慕呀!”当时,中国代表团成员都住在每天需要花费两美元的奥运村。
1936年8月1日,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柏林可以容纳10万人的中央体育场举行。当圣火熊熊燃起后,中国代表团出场了,他们穿上配发的唯一的蓝色西装上衣,左前胸口袋口那里绣着金黄色的五环标志,上面是英文CHINA,下面是“中华”两个字,裤子和鞋子等全部“自备”,李森行走其中,全场的西方人都投以惊奇的目光。
跟随代表团一起出场的,还有一些***要员的太太,她们想出国开开眼界,就花钱买了代表资格。一个官太太举旗走在队伍前面,但军乐一奏起,她便吓得腿哆嗦。眼看就要给中国丢面子,教练黄丽明一把抢过大旗扛起……
经过近一个月的海陆旅途颠簸,运动员们的体力消耗在长途航运中,体能、竞技状态明显下降,他们只休息了一个星期,有的时差都没有完全倒过来就要上场比赛,旅途的劳顿导致许多运动员休息不足,从而也就影响了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发挥。
此外,中国代表团经费紧张,甚至没有办法满足运动员基本的生活和营养需要,这些都是影响运动员正常发挥的因素。再加上中国运动员在整体训练、技术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运动员,其比赛成绩自然是难尽人意。
8月3日在奥运会进行的田径女子100米预赛,中国田径赛场的唯一女选手李森与上一届奥运会冠军、波兰的惠莱茜威士分在一组,这位曾经在国内创造辉煌的衡阳姑娘,毫不示弱,起跑时首先冲出,但由于实力悬殊太大,她很快地被其他选手追上,最后被同组第一名拉开了8米距离(第一名成绩是12秒5),以13秒6名列小组第三,李森失去了复赛资格。当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鼓掌,为她不屈地精神欢呼。
这一情景,让我想到了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伊拉克短跑运动员达娜,她穿着一双从约旦买来的二手跑鞋,站在了北京“鸟巢”的跑道上。同样是女子100米这个项目,同样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她以12秒36的成绩结束了在北京奥运会赛场的亮相。当时全场观众同样给她鼓掌,为她欢呼,她的故事,感动了所有的观众……
李森遗憾地结束了奥运会的使命,她与达娜一样都未取得名次,她也没有达娜这样幸运地能够得到中国奥运组委会的全额资助,但却以首名参加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中国女运动员载入史册。
在柏林奥运会其余的比赛中,除符保卢在撑杆跳高预赛中以3.85米获决赛权外,其余运动员都在预赛中被淘汰。体力不支的足球队首场即以0∶2负于英国,篮球队输给日本,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也遭惨败。当时,新加坡一家报纸画了一个比鹅蛋还大的“0”讽刺中国。
1936年冬天,李森从上海东南大学女子体育师范毕业后回到湖南。
1937年春,任长沙市湖南国术馆体育教员。谁知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国术馆馆长、大军阀何健却对她不怀好意。同年秋,李森无奈何地随母亲出走四川,在成都一所中学继续担任体育教学工作。
1938年,李森和飞行员王龙德结为伉俪,婚后生下一个女儿。
1942年,她生第二胎儿子时,因产后失血不幸逝世于成都华西医院,年仅28岁。
王龙德同李森共同生活的时间虽短,却情深意长。1990年,王龙德从台湾返乡时,还重新收整结发妻子李森的遗骨,迁葬于家乡王氏宗族坟茔之中。完毕之后,他还久久伫立李森墓前……
2007年郭洁(94岁)是我国参加1936年奥运会选手中唯一健在的。他对“国内有短跑第一女杰”的湖南女运动员李森记忆深刻,至今郭老对她仍充满愧疚,非常感慨说:“我们当年经过意大利时,我向李森借了15里拉,没想到她在1942年就去世了,这些钱至今没还上。”
尽管李森已经离开我们有66年了,72年前的奥运会上她也没有获得那令人激动的奖牌。但她走进奥运会的田径赛场,就已经是开天辟地的创举,她是中国妇女、湖南人、衡阳人参加奥运会的先行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