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后代 董振堂:红军的“铁流后卫”

2017-10-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董振堂,字绍仲,1895年生,新河县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冯玉祥旧部任职.1930年,任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和赵博生一起率领二十六路军官兵在江西宁都举行武装起义,参加红军,并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担任全军后卫,曾三次率部过草地,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1936年1月,任红军第五军军长.8月,奉命率部参加西路军.1937年1月,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两万余人包

董振堂,字绍仲,1895年生,新河县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冯玉祥旧部任职。1930年,任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和赵博生一起率领二十六路军官兵在江西宁都举行武装起义,参加红军,并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担任全军后卫,曾三次率部过草地,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1936年1月,任红军第五军军长。8月,奉命率部参加西路军。1937年1月,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两万余人包围,董振堂和3000将士壮烈殉难。

新河县城往西20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奔腾流淌的小漳河,河的东岸,有一个不到千人的小村庄———西李家庄村。著名的红军将领董振堂将军,1895年就出生在这里。

8月17日,带着对董振堂将军的无限崇敬,笔者来到了西李家庄村。在这里,我们瞻仰了将军的故居,祭拜了将军的坟墓,并见到了将军的侄子董光模。在这里,董振堂将军的英雄事迹再次把我们深深打动。

董振堂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少年时代就立志从戎,以求救国救民。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历任排、连、营长,直至中将师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出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他毅然率军起义。“1931年冬天,在共产党和红军的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他和赵博生率领二十六路军1.7万名官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投奔苏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新的军旅生活。”(原河北省军区司令员、老红军孙毅语)宁都起义,极大地壮大了红军的军事力量,打击瓦解了国民党反革命武装势力。

宁都起义的部队被编为红军第五军团,列入红一方面军战斗序列,董振堂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1932年5月升任第五军团总指挥(1933年1月改称军团长)。从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以及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几乎所有战斗。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军委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将打击敌人围追堵截的任务交给董振堂领导的第五军团。从此,董振堂便带着第五军团开始担负起拦截敌人追击、保障军委纵队及全军后方安全的重任。

在新河县文化馆工作的宋增贵搜集整理董振堂的资料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他说,董振堂和第五军团为红军长征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曾亲自到湘江和金沙江调研过的宋增贵给我们讲起了这两次惊心动魄的战斗。

1934年11月底,突围的中央红军向国民党军40万大军组成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突进。军委命令第五军团殿后,负责掩护全军,特别是要保证军委纵队安全过江。

湘江战役于27日打响,一、三军团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控制了30公里湘江两岸,当日军委距离最近的湘江沿岸只有80公里,但由于携带东西过多,行军速度缓慢,致使敌人包围上来,红军无法过江,处境十分险恶。负责后卫的第五军团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当时第五军团仅有两个战斗师,即第十三师和第三十四师,兵力约6000人。敌众我寡,战斗十分惨烈,董振堂不停地来往于各团阵地,下达着最严厉的命令:"不准一个敌人靠近军委纵队!"

12月1日是军委纵队渡江的最后一天,也是战斗最为激烈的一天。敌人在飞机大炮支援下,更加疯狂地发起进攻,已几天几夜没有休息的董振堂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指战员们士气大振,与敌人展开拼杀。当他们掩护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后,第三十四师已被敌军重重包围。最后,第三十四师一个整师---师长陈树湘、师政委程翠林及以下3000名红军战士全部阵亡。

湘江一战,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董振堂的第五军团以惨重的损失为红军渡过湘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5年4月底,中央红军决定兵分三路,从三个渡口同时过金沙江。按照这个部署,第五军团在江南的石板河一带掩护3天,以便主力过江。

石板河背靠一座大山,军团指挥部就设在半山腰。翻过大山就是波涛滚滚的金沙江,石板河是通向江边的惟一通道。董振堂亲自带领各团勘察地形,制定战斗部署。在董振堂的指挥下,每个山头都配置了一个排或一个连的兵力,并抢修了野战工事。

5月1日战斗打响,敌人的先头部队向第五军团阵地发起进攻,董振堂在前沿阵地上指挥部队奋勇抗击。3天3夜过去了,第五军团多次击退敌人。但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渡江行动开始后,第一军团找不到渡船,搭了半截的浮桥又被江水冲跨;第三军团仅找到一只渡船,又无法架浮桥。于是军委命令第一军团沿江而下,第三军团沿江而上,改从皎平渡渡江。而皎平渡仅有6只木船,全军几万人马需9天才能渡完。因此,军委不得不一再命令第5军团延长撤防日期。3天3夜,6天6夜,一直到9天9夜。直到5月9日接到渡江的命令,董振堂才指挥部队悄然撤出阵地,迅速过江。敌人的尾随追击又一次宣告破产。

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第五军团改为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8月,第五军编入左路军并作为前锋部队北上探路,进入松潘草地。当即将走出草地时,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为发展到顶峰,强令第五军从草地返回,南下"创建川康根据地",董振堂又二次穿过草地。此时,毛泽东率领原第一方面军的第一、三军团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不久到达吴起镇。而第五军被迫留在川康边区。直到1936年7月,董振堂才奉命率部继续北上,第三次进入草地。到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完成了红军历史上历时两年的长征。

会宁会师后,红五军奉命编入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已是中央军委委员的董振堂指挥全军于12月底攻克甘肃省临泽县城。1937年元旦,攻克高台县城,解放高台。1月12日,敌马步芳、马步青纠集两万多兵力围攻高台,在浴血奋战9天9夜后,董振堂和红五军将士30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董振堂当时年仅42岁。董振堂牺牲后,残暴的敌人砍下了他的头颅,悬挂在高台城楼上。噩耗传来,"西路军上下,极为震惊和悲痛。"党中央为董振堂和西路军诸烈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深切悼念这位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董振堂将军的英雄事迹已经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他的革命精神和博大胸怀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新河县县委书记叶宝权告诉笔者,新河县委、县政府正在开展一系列纪念董振堂将军的活动,董振堂将军铜雕和事迹陈列室即将落成揭幕。董振堂将军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