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立场 熊丙奇博客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海外网的立场

2017-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博客发表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海外网的立场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封为"学者"."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头衔,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自以为是,喧宾夺主,利用媒体,连篇累牍发表一些"豆腐块"&quo

"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博客发表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海外网的立场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封为"学者"、"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头衔,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自以为是,喧宾夺主,利用媒体,连篇累牍发表一些"豆腐块""千字文",诟病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否定国家现行高考录取制度。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在网易、搜狐、新浪、凤凰、财经、价值中国等网站注册了博客。他的文章在多个博客几乎同时发表,即产生群发效应。网民在搜索时或许产生错觉,误以为是主流媒体同意熊丙奇的意见。聪明的网站想出了对策。在熊丙奇的博客文章后面加以说明(注:本文转载自"熊丙奇--博客中国",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举证如下:

2012年12月6日,《海外网》《熊丙奇:录取批次思维,限制了高校的自由竞争》:上海纽约大学举行了首场本科生宣讲会。考生和家长的热情大大超出了组织方的预料,由于会场无法容纳这些咨询者,组织方临时将原先的一场宣讲会分成了三场。

在此次宣讲会上,校长俞立中透露,上海纽约大学在沪招生将纳入高考提前批,即不与零志愿的北大清华和一本的复旦、上海交大直接对冲。(新闻晚报12月3日)上海纽约大学校长透露的信息,无疑是该校的"利好"。

而这恰恰是笔者所不愿意见到的。——学校被政府教育部门安排在一个比较有优势的批次招生,同时不和强手发生"冲突"。不妨设想,如果上海纽约大学不被安排在提前批招生,而是被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在二本招生,这会是什么局面?如果考生可同时获得上海纽约大学和复旦、交大的录取通知书再选择,这会对整个高等教育格局产生怎样的冲击?靠公关政府部门,安排在更好的批次招生,这是我国内地高校的传统做法,也是十分无奈的做法——按照现在的招生录取规则,放在一本招生的学校,往往被视为重点,同时,录取到的学生的分数要高于绝大部分放在二本的院校。

可以说,按批次录取模式,限制了学校间的竞争,也由政府部门之手确定了学校的江湖地位。

这不是学校在办学,而是行政在办学。上海纽约大学安排在提前批招生,被确定为一本类院校,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实际竞争力,而只表明政府给予其更优惠的政策。

道理很简单,假如政府部门把上海纽约大学放在二本招生,就是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条件不变,生源情况马上改变。据笔者所知,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就由于与地方政府关系不太好,而在一地被列为一本招生,却在另一地被列为二本招生。

对此,肩负改革使命的新学校,不应该以列入某一批次招生为荣,而应该跳出批次思维,努力推进打破批次录取方式,实现每所大学平等竞争。笔者一直认为,我国高校要平等竞争,必须取消分批次集中录取制度,不要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

这是不利于高校平等竞争和良性发展的。对于新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来说,更应该采取完全自主招生方式。检验其办学质量和办学吸引力的,应该是考生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再由考生自主选择。

具体操作方式有二,一是将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和香港地区高校的自主招生放在一起,允许考生可同时申请香港地区高校和上海纽约大学,可同时获得港校和上海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二是推进内地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将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脱钩,获得复旦、上海交大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要求再参加高考和集中录取,这样,在自主招生阶段,考生可同时参加多校自主招生(包括上海纽约大学),被多校录取,再自主进行选择。

这样的自主招生方式,才能促进学校间竞争,也才能体现一所全新大学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价值。不然,一所新举办的大学,被纳入传统的高考录取体系,纵然其招生形红火人,也难以让关注教改的人高兴起来。记得南科大首届招生,场面也十分火爆。

这反映出我国考生和家长对新学校的急切期待——毕竟,作为一所新学校,没有毕业生可观察其办学质量,甚至还没开张,吸引大家的,无非是这所学校的前景了。而之后南科大的第二届招生,被纳入提前批采取"高考成绩 学校自主测试 中学综合表现"三位一体的评价、选拔方式,校方宣布,该校通过提前批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居于985高校中游。

这种按高考分数来评价招生质量的做法,令舆论大失所望。

假如南科大的追求,就是成为一所和传统的985、211高校办学质量差不多的学校,那么,真没有什么举办的价值——我国有39所985高校、110多所211院校,如果政府部门愿意,还可以动用行政力量增设。

我国高等教育亟需改革,这也是公众对新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的期待。因此,希望上海纽约大学要有改革突破的精神,积极推动内地高等教育形成竞争格局,而不是"融入"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位置。(注:本文转载自"熊丙奇--博客中国",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市公民熊丙奇博客发表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海外网的立场。主要原因是:

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不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也不是国家教育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自封为"学者"、"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头衔,研究中国教育属于业余选手,难免不够专业,不够权威。

第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原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属于职员,不属于教学人员。他自己曾在博客里宣称"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因此,虽然有一定写作能力,但不等于符合教育规律。

第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也曾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或许属于民间智库,研究公共教育政策难免有局限性。

第四、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把自己凌驾于政府之上,凌驾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之上,凌驾于公办高等学校之上,他的观点很少符合国家利益,带有明显个人英雄主义特点。

第五、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多年在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他的文章字里行间对中国政府教育管理体制有偏激情绪、抵触情绪和抱怨情绪,容易像病毒一样污染社会。不利于社会稳定。

毋庸讳言,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无论怎样狂妄自大,也主宰不了国家的大政方针。

全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当知道转载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博客文章带有一定风险性,弄不好,容易"沾包"。 媒体在转载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博客文章时(注:本文转载自"熊丙奇--博客中国",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是明哲保身的防范之策。

2008年7月2日,搜狐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我们需要更多的熊丙奇》:熊丙奇先生跟我素不相识,但他的文章我早就读过。他是一个教育界圈里的人,也是用心来盯着自己的这个圈的人,这样的人,对于我们的有关部门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令人愉快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命运,就是古希腊神话里那个报信的乌鸦,总之没有好果子吃就是啦。

2010年12月7日,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