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医生 于波:作为医生 首先得有一个公心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认识于波已经有11年了,他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谦虚.不骄不躁.术有专攻.    高桂琴是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的护士长,她向笔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很多年前,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急诊来到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经查冠状动脉闭塞已经3个多小时,血压测不清,心率每分钟仅20余次.传统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济于事,经过短暂的紧急会诊,于波迅速组织开始抢救."当时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如果有一点点差错,大娘的生命就危在旦夕了.""主动脉球囊反搏!临时起搏器!"于波熟练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认识于波已经有11年了,他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谦虚、不骄不躁、术有专攻。

    高桂琴是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的护士长,她向笔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很多年前,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急诊来到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经查冠状动脉闭塞已经3个多小时,血压测不清,心率每分钟仅20余次。

传统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济于事,经过短暂的紧急会诊,于波迅速组织开始抢救。“当时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如果有一点点差错,大娘的生命就危在旦夕了。”“主动脉球囊反搏!临时起搏器!”于波熟练地为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一个个指令在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患者的血压、心率一点点升上来了……一周之后,老太太能下地走了,她见到于波马上泪眼婆娑地连连道谢。

于波谦然地对老太太说:“这是我应该做的,遇到这种情况我更应该冲在前面,竭尽全力去解除您的危机。”

    到科里工作有4年时间的心血管病医院秘书王玉波说:“我们希望于老师注意自己的身体,因为工作忙碌,他的身体不是很好,我们经常在他的公文包里发现一大堆的药,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于波的烹饪手艺很是不错,他会在闲暇的时候为同样是医生而且是同学的妻子和儿子做上一桌好菜,也会抽空在休息时间带儿子去郊游。于波说,这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点歉意,因为他能顾家的时候太少了,即便在半夜里也时常会接到求救电话,紧急爬起来赶往医院出急诊,每每惊扰妻儿的好梦。

    谈起能否事业和家庭兼顾,他连连说:“难,比较难,因为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做好一个事情就要牺牲很多,特别是对家庭的付出就要减少了。”

    于波的爱人鄂明艳,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科室主任,谈起于波,她对笔者说:“他都快把这个家给忘了。”笔者和她说起9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看到于波正陪着她散步,鄂明艳笑着说:“那真是千载难逢的,我自己都忘了,没想到你还记得那件事情。” (关鑫)

    人物名片

    于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临床新药(心血管)实验中心主任,国家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心血管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心血管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编委。

    在过去的8年里,于波在国内及省内率先开展了近30余项介入新疗法,应用不开胸微创介入方法诊断和治疗国内乃至国际首例的多种心脏病,在心脏病介入诊断治疗的新技术开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采访当天,记者如约来到于波的办公室。

    采访刚刚开始,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原来是医院导管室打来的紧急电话,于波的下级医生在手术中遇到了困难,请求他前去支援。

    匆匆赶到手术准备室的于波,一边穿着铅服,一边询问情况,然后快步走进了手术室。受邀一同前往的记者,为了现场拍摄照片,第一次穿上了十几公斤重的铅服,不一会儿功夫便全身开始冒汗。当时记者心想,身穿铅服的于波他们就这样进行手术?做医生真不容易。

    在手术监控工作室里,透过玻璃记者看到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受现场气氛感染的记者不觉间也屏住了呼吸。而此时屏幕前的于波,正进行操作的手却显得很是沉稳。他不时与一旁的医生及屏幕监控工作人员对话交流。很快,突发问题得以解决,于波将手术交给了下级医生继续进行。

     “在一些比较关键或凶险的手术中,他们有时会请我去救急。”脱下铅服、回到办公室后的于波对记者说,“其实我们的医生都很优秀,只是缺少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于记者关于铅服的疑问,于波笑着说,“穿了这么多年铅服,算不了什么,治好患者的疾病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医生,首先得有一个公心”

    现年46岁、从事医疗工作已经20年的于波在早些年的经历似乎有些平淡。

    1987年,于波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急诊科工作。2年后,于波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3年后,他又考上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

    回顾这段人生经历,于波认为,从小便对医生治病救人职业的神圣感,让穿上白大褂后的他一直保持着对医学领域的新鲜感和探索欲。

    正是在这一时期,于波遇见了对他的医学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他的研究生导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于维汉教授。

    作为国际心肌病学界的著名地方病学专家,于维汉教授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潜心研究,与众多医疗科研人员一道控制了猖獗于我国农村的克山病(一种因食物短缺、膳食单一而发生的生活习惯病);当人们从空腹时代开始进入过饱腹时代后,于维汉教授又开始为战胜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为代表的现代生活病而不辞辛劳、日夜奔忙。

     “恩师常说,先做人后做事,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于维汉教授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学术作风,以及将辩证哲学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思想对于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譬如作为医生,首先得有一个公心,不要想到获益。其实,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就获益了——因为看好了患者的疾病,自己心里也很愉快,这其实就是获益了。”数年后,已是研究生导师的于波如是教导他的学生。

    于波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每天再忙,于老师也要去看看患者,从病例到临床,针对每个患者给予最佳治疗,还定期给患者上保健教育课。”2004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郭永鹏告诉记者,有一次,于波出差很长时间,但他一下飞机就先回到医院;看到有很多患者在等他,他不顾旅途劳累,非常耐心地从中午诊治到晚上。

“从教学到临床,于老师言传身教,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荣誉,是对以后工作的鼓励”

     “他的各方面水平都比较高,尤其是科研方面,思维敏捷、善于抓住苗头创新项目,并且有能力实现设想。”国内著名心内科专家、哈医大二院原心内科主任关振忠教授这样评价于波。

    于波一直热衷于应用新技术治疗心脏病患者。早在1997年,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位毕业两年后的他便开拓性运用多项介入新疗法治疗心脏病患者,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此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9年,他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在于波取得众多成绩的背后是他对医学的执着探索。对医学有着一种痴迷的于波,甚至还与小白鼠同吃同睡。有一次,于波从北京往哈尔滨运送小白鼠,当时已是入冬季节,天气非常寒冷;在与铁路部门联系后,于波便提着两箱小白鼠上了火车,找了一个比较暖和的地方安顿下来。

一路上,于波不停地观察着,不让那些小家伙冻着;一路上忙活,终于把小白鼠安全送达实验室、回到家要开门时,平时行事谨慎的于波这才发现,因为照顾小白鼠,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在火车上落下了家门钥匙。

     “在细胞镜下看内皮细胞,最初是分散的,后来就一小堆一小堆地聚在一起,这是细胞在分裂、在生长。”1998年,公派日本系统学习心脏病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于波第一次坐飞机。

临窗看到下面一块一块的田野和庄落,他立刻触景生情想起实验室培养皿里血管内皮细胞刚刚分裂生长时的情景。即便现在,每当于波坐飞机临窗鸟瞰看到错落的村庄,或是冬天里看到玻璃窗上的冰花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的兴奋,总会想起当年读博士研究生时做实验的情形”。

    正是在这一时期,于波开始成为中国心脏病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方面最年轻的医学专家之一。

    各项荣誉伴随着学术成就而来。2000年4月,于波成为当时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01年,于波当选为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学术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同年,他还被医院聘为心内科副主任、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哈医大中国临床新药(心血管)实验中心副主任……

    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于波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觉得“荣誉,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以后工作的鼓励,自己不能就此止步”,“既然具备了能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之苦的能力,为什么不去多做一点事情呢?”

     “防病治病,靠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是不够的”

    提及以往的成绩,于波说:“以前有的患者治疗不了,很无奈也很痛心;现在有很多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了,我感到非常欣慰。”

    事实上,在过去的8年中,于波在国内及省内率先开展了近30余项心脏病介入新疗法,其中不乏“明胶海绵封堵细小动脉导管未闭”这样的世界首例性手术。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病率约占先心病的15%~21%。以往PDA介入治疗适应症最窄直径为2~12mm,而对于最窄直径<2mm的PDA,此前国内外并无有效封堵装置。然而,于波等人应用明胶海绵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对3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7岁)成功进行了封堵,术后超声随访3个月均无再通。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已是危害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有12万~15万先心病患儿出生,治疗率仅为10%~15%。“其实,绝大部分先心病患儿是可以根治的。”于波惋惜地说,“不少患儿家庭不了解及早救治的必要性,或因无力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导致患儿发育障碍、残疾、反复呼吸道感染,给很多家庭造成不幸。”

    早在1997年就开始关注儿童先心病的于波,为帮助先心病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了很多研究、治疗工作。去年8月12日,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的一部分,于波又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黑龙江省唯一一家专门的救助培训中心,深入肇州等地的乡镇牧场进行义诊。

     “培训中心将定期对所辐射地区的儿童进行免费普查并登记建档;对于贫困患儿,我们医院将联合有关部门与患者共同承担治疗费用。”于波告诉记者,培训中心还将对基层医院的医生进行免费定期培训,以此提高儿童先心病整体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为当地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于波说:“在防病治病、健康教育方面,光靠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是不够的,要培训更多的医生,加强他们的责任感,使整个行业水平提高,这也是我们培训的目的。”

    专家院长的实验田

    2004年11月,哈医大二院在医院心内科和心外科的基础上组建了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于波出任院长。从平时只需对着一个个患者的普通医生到需要对着一群人的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站在医院发展新起点的于波自然感受到了肩上的重量。

     “心血管病医院是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与心外科的强强联合,也是医院科室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实验点。”3年多后,对于医院的这次改革,于波评价说,心血管病医院集心内科、心外科、心脏病介入诊断治疗、心脏病无创检查、心脏重症监护中心、心血管病基础研究六位一体的新学科模式和医疗服务体系,打破了以往心内科、心外科各自发展的状况,体现以心脏病患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促进了心血管内外科的共同发展,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院长负责制,打破了常规的内外科疑难重症会诊和重症急诊内外科会诊制度。

     “从患者角度来看,通过定期会诊、病例讨论、疑难病例分析等方式,降低误诊率,降低治疗风险,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增强了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度。”于波说。

    如今,于波充满信心地说,他们将以临床医疗为基础,以患者的期望为动力,努力打造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品牌,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将心血管病医院发展成为我国东三省的心脏病治疗中心。

    学生说

    他人眼中的于波

    2001年硕士研究生,去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留院工作的吴健:

    于老师是一个博学的人,还很谦虚。老师对病人没有架子,很多病人从很远的地方来,特地找他看病,而他的出诊时间一般就是上午,有的患者根本挂不上号;老师把所有的患者看完后,还会把没有挂上号的患者也都免费诊治完,这才结束门诊工作。这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能做到的!

    老师对学生科研的要求很严格,会定期检查科研情况、指导科研思路,有时还会为学生遇到的学术问题联系相关方面的专家,从而帮助学生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提高。

    印象最深的是,虽然老师平时很忙,但无论对待什么样的患者,他都会认真诊治,讲得非常仔细。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医生了,我也要像老师那样,为患者着想,为他们解除病痛。

    同事说

    哈医大二院原心内科主任关振忠教授:

    于波教授为人正直、品行端正,有很高的领导和管理才能。

    他对年轻医生的业务培养十分重视,在全面业务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分工,注重特长培养,分工和协作相结合,使医院心内科的学术水平迅速提高。

    同行说

    上海市胸科医院方唯一教授:

    2007年于波“喜获丰收”,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华心血管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于波通过举办全省医生培训班,将先进医疗技术传授给下级医生,还通过爱心俱乐部的医患联欢等各种活动形式,提高了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