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处理喜欢的人微信不回复的拒绝
过去,我认为问题在于「问题」本身,我以为「被已读不回了」或是「被骂了」等等的事件就是问题,但事实上,问题并不是问题,而是应对问题的回应方式。这世界上不可抗力的事情太多,你永远无法料到下一秒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若是我把问题当成「问题」本身,那我终其一生都註定要活在问题裡。但若我不再去逃避任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面对问题的回应方式」上的话,我就能在遇到任何事的时候,让自己顺利渡过。
「面对问题的回应方式」不见得是可视的行为,更常见的是内在的反应。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的接受程度都不同,这也关乎人们如何「诠释」发生的事件或是人物。而我回应的方式,往往也反应了我所学习到的求生策略或是自我价值的保护。
有些人在面对「被拒绝」这件事上,可能会崩溃或是受伤,认定自己是不被爱的;但有些人在同样面对该事件时,反应出来的会是「哦,这是很自然的事」,这就直接体现了两方如何诠释「被拒绝」。如果将「被拒绝」直接与自我价值连结,就很有可能产生较为极端的反应,除了崩溃之外,也有可能去伤害他人或自身,因为这是一种维护自我价值的手段;如果未将「被拒绝」与自我价值做直接连结,则会认为这纯粹是个人选择,跟「我」这个人如何并没有绝对的关係。我常会将事情作线性因果,即是A造成了B,例如:我被拒绝因为我不够帅/美/有钱/幽默,这就是单一直线的因果论。但因果应该是复数的,由许多的因子同时达成某个条件的情况下,才会造成B的发生,而A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元素。
回到「回应方式」的内在反应上,当我会感觉到「这是一个问题」,往往是因为内在反应产生了衝突,也就是某种负面情绪,诸如悲伤、错愕、痛苦、焦虑、紧张、惊慌。当产生这些内在衝突时,我就会将引发这些内在衝突的「事件」判定为问题。但这个「事件」充其量只是一个刺激,并不是问题本身,因为每个人对事件的诠释不同,所产生的内在衝突便不同。
当某一事件发生时,我可以用一个方式作自我解析。以线性顺序来看,即为事件->回应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信念。
回应方式你可以用可视的行为来审视,例如沉默、怒骂、逃避??等等;感受则是当下决定你回应方式的动机;感受的感受是你面对自己心中产生某种感受时,你是如何评断自己以及这种感受的存在,此为自我价值的部分;最后的信念,则是你对自我看法的来源。
感受的感受是最容易让我搞不清楚自己在想什么,或是陷入衝突与混乱的部分。通常我很难察觉到自己的信念,但却能感受到内在正在经歷一场混乱。例如当你对某人感到愤怒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另一个内在声音告诉你:「你怎么没有先反省自己呢?你真的有什么事都好到可以指责别人的程度吗?」,这就是「感受的感受」,你对你自己的愤怒感到愤怒。而这很有可能来自于你「自己做好,才能要求别人」的信念。
如果你一直卡在无法接纳自己的状况,有可能是你常对自己的感受产生批判,也就是你「感受的感受」常常都是负面的,才会产生内在情绪的拉扯。无法完整接纳自己的感受来自于自我价值感,而自我价值来自于信念。当你的信念是「能包容一切的人才是善良的人」,而你又期许自己是个善良的人(内在理想自我模型)时,你就会对于自己的负面情绪(包含批判、愤怒、嫉妒、憎恨)感到愧疚,而这种愧疚感(感受的感受)会直接衝突你的自我价值,进而进入一个自我价值低落的负循环,因为你在批判自己居然批判别人的同时,就是正在对自己进行批判。
改变必定是由内而生,外在的改变顶多只能刺激你的内在进行变化,却无法真的改变你这个人,外在环境与内在系统必定是互为调节的。所以,当你想让自己产生某种改变的时候,你可以先尝试将焦点从「事件」,转移到「我对事件的回应方式」上,接着按照上述所说的层级,一层一层去感受自己旳内在歷程,才有可能在未来达到真正与恆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