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地粮人》登陆央视 导演安建畅谈创作
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天地粮人》已定于暑期在央视一套黄金强档播出,本报记者及时与该剧导演安建正在横店影视城拍摄另一部新剧。但是一谈到《天地粮人》拍摄的相关话题,安导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以粮为天,以粮为尊
安导说:“首先应该感谢编剧和山西的粮食人,给我全体剧组同仁提供了这样一个题材,在稷王曾经教授稼穑之地的山西,来重温关于粮食的故事,共同表达我的忧患与焦虑。”
《天地粮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主旨风格是严格实主义的,不夸张矫饰,也不回避和淡化,贴近生活,力求寻找真实的人物状态和故事氛围。在视听表达上,要本本分分,老老实实,不追求视听的技巧变化和花样,更不允许用这种技巧的聪明掩饰故事表述过程中的真实与淳朴。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有头有尾,清晰明了,把高远等人的成长史讲清讲透,希望做命运与性格的统一,即我应该看到高远等人的命运是如何铸造了他们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又是如何关照和反应了他们的命运。
我为“粮心”
许多事情的起因都很简单,例如吃饭,在接触这个剧本以前,我从没有想过吃饭会成一个问题,尤其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这个问题如此严重。四十岁以来如我辈的国人,即使未曾生长于温柔富贵之乡,但关于挨饿和温饱的记忆,大抵正从淡漠走向遗忘,这是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与文明的前行。然而重要的是,对于后人,历史要求我总结经验和接受教训,否则列宁的话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应证,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惩罚的悲剧可能重演。这不是危言耸听,我在接受先人优秀遗产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他们曾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沉痛教训,如神圣庙宇付出的暮鼓晨钟,让我时时警醒挂念,铭刻于心。这就是为什么本剧主人公高远关于馒头的故事,勾起我的不仅仅是眼泪,还有深思。这就是为什么一帮虽然陌生但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克服相对困难的条件创作该剧的目的。
“粮”剧之难点
一是如何区分六十年代初的孩提时代的故事和现实时空的故事。这两者在人物性格命运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在基调上应加以明显的区别,同时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过渡,要做到差异明显又舒服自然。这首先要求美工部门,在六十年代这个段落上,一定要不惜代价逼近真实,这不是简单的服装、道具问题,而是指整体氛围和人物状态,作为第一部把饥荒年代的情景搬进故事的影视剧,整体氛围和人物状态的失真将导致该剧的基础不复存在,真实性便无从谈起。尽管只涉及到两集半的内容,但是我要求每一件道具,包括一本书、一张粮票,一幅标语和一只碗、一把壶都要经得住特写。关于现实时空,整体基调就相对明亮,强调画面的干净简洁。同时本剧农村戏占了相当比重,要处理好现代都市与乡村,省厅机关与农舍麦田的视听差别,基本原则是追求极致,在表达都市时尚感的同时,也要充分地表达出乡村的淳朴与野趣。
第二个难点在于表达的节奏,该剧的突出特点是大场戏较多,有的不乏犀利。但在视听表达上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节奏的拖沓,使故事变得冗长。除了后期编剪上场与场、情节与情节间的再编织重组外,在拍摄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多角度多方位的短促镜头和合理高度相结合,尽可能减少在同一空间中持续时间较长所可能造成的视觉疲劳。此外,针对该剧中不少开会和吃饭的戏,有些在景上适当作出调整,有些则要针锋相对,用戏去抓人,用所有可能的视听手段,去关注和展示人物的性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