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华墓地图 樊家堰塘和潘文华将军之墓
成都一环路西一段,有个叫“樊家堰塘”的地方,这里有座鲜为人知的圆拱形墓丘,这便是六十多年前四川军政界的风云人物潘文华上将墓。
今天的青年人,知道潘文华将军的已经很少了。潘文华,字仲三,清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于仁寿县文宫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故居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幼年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援手刘湘
一生深得对方信任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民国高级将领列传》介绍,潘文华23岁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比他小5岁的刘湘互为同学,两人后来成了终生好友。1909年,两人同时毕业,进入军界。1920年,在川军驱逐滇黔军之战中,时任川军第二师师长的刘湘战败,退守阆中,饷糈窘迫。
而与他感情素笃的潘文华此时正代理川军第三师旅长,驻防巴中、通江、南江三县,闻讯后立即用八匹驮马装载白银二万五千两,派兵一排护送至阆中馈赠刘湘。这无异于雪中送炭,使刘湘感念不已!
未几刘湘反攻获胜,升任四川陆军总司令,立即委任他的这位患难至交为川军第四师师长。此后,潘文华跟随刘湘南北征战,星霜驰骋,几乎无役不与,始终忠心不二,为刘湘争夺四川霸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刘湘的信任,成为刘湘军事集团的高级核心人物。
督办重庆
将旧城区拓宽一倍
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近现代人物传》记载,自1929年2月至1935年7月,潘文华兼任重庆市首任市长近七年之久,对重庆市政建设贡献颇大。在中国历史上,“市”作为区别于省与县的一级行政区划,始于192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市组织法》。
其时重庆刚建市不久,地界模糊,主城窄小。潘文华早在1926年任重庆督办时,就有了拓宽城区的打算,他认为:“以重庆市区三十余万人口,仅以高低斜曲之十三、四平方公里容之,其拥挤自难避免,若非另图新区,则无法解决。”
由于旧城两江环抱,拓展城区只能冲出通远门。但当时的通远门外,累累墓冢数十万座,人称“棺山”,是市民的祖坟所在地,哪个敢动!不过这难不倒“武棒棒”潘师长,他力排众议,坚决迁坟,“否则,重庆将永远困死在一个死凼凼里!”并派其手下旅长郭勋祺任迁坟局局长。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潘文华命人将墓冢全部迁走,开拓出从七星岗到菜园坝,从上清寺到曾家岩,从牛角沱到李子坝的新市区,面积约等于旧城区的一倍。与此同时,他还铺筑了一条由七星岗经上清寺到曾家岩的全长3·5公里的三合土大马路,路宽20米,取名中山路。
又筹集资金二百万元,成立重庆自来水公司,以其弟潘昌猷为董事长,选城区最高处的打枪坝和嘉陵江边的大溪沟观音梁作为厂址。两厂之间联接一根直径50厘米,长2080米的水管,利用山势高低落差供水。
虽然日供水量仅二千吨,但也在重庆历史上首次解决了用水困难的问题。潘文华又于1933年成立重庆市电力公司,购置大型发电机组,在大溪沟建厂发电,满足了市内工商企业和居民用电的需要。
出川抗战
驻防苏皖两省之间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文史资料》记载,1937年,刘湘率川军东下夔巫,出川抗战。潘文华任第二十三军军长,驻防于江苏、安徽两省之间,抗击日寇,其师长饶国华中将壮烈殉国。1938年1月,刘湘在武汉病逝,潘文华护送灵柩回到成都,被任命为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成为刘湘旧部中举足轻重的铁腕人物。
潘文华在重庆的公馆位于上清寺,现为市妇联所在地。在成都的公馆位于永兴巷,八字门庭,宽敞轩朗。
1938年夏,中共代表陈绍禹(王明)、林伯渠、董必武等人由陕北去汉口参加首届国民参政会,途经成都,下榻于潘公馆毗邻的纯阳观街“静安别墅”,与潘氏相见并晤谈良久,彼此交换了看法。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潘公馆改建为苏联领事馆。1965年前后彭德怀元帅蒙冤时曾隐居于此。现为四川省政府第二办公区,无复昔日旧观矣。
樊家堰塘
墓地建得十分简陋
1949年4月,潘文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9日,他与刘文辉、邓锡侯在彭县通电起义,导致西南战局为之大变。1950年10月,将军病逝于潘公馆,享年65岁,遗言葬于刘湘墓旁樊家堰塘。当时刘湘陵园周围还是一望无际的大片农田,小桥流水的乡村风光,潘墓距刘墓直线距离仅三百米左右,相互之间清晰可见。
由于解放初期成都郊区动荡不安,土匪暴乱此起彼伏,故潘将军墓建得十分简陋,仅为一大圆形土丘,四周有墓墙。为保障葬礼顺利进行,还出动了军队。每年清明,潘氏后人都要来此扫墓。
伴随着上世纪六十余年风烟云雨的流逝,潘将军墓周围风景秀美的田园古木早已为高楼大厦森林所取代,樊家堰塘亦早已湮没填埋,连将军的名字今人也很少知晓了。 (李豫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