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 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历任总指挥、总设计师

2018-03-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甘肃酒泉10月17日电(记者李宣良.王玉山.李国利)天宫刚起航,神舟又出征.10月17日,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下,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入太空. 7时30分,火箭起飞.575秒后,船箭分离.约600秒后,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7时4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11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甘肃酒泉10月17日电(记者李宣良、王玉山、李国利)天宫刚起航,神舟又出征。10月17日,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下,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入太空。

  7时30分,火箭起飞。575秒后,船箭分离。约600秒后,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7时4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11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累计有11名航天员14次圆梦太空。

  继完美执行神舟七号、神舟九号任务后,“非常享受自己工作”的50岁的景海鹏三度飞天,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录。

“在偶像杨利伟的感召下”加入航天员队伍的38岁的陈冬,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飞天的男航天员。

  一个多月前的9月15日,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将于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期间,两名航天员将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神舟十一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将完成探索试验阶段,并在将来转入空间站阶段的常态化运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说。

  作为人类开展空间探索的最佳平台,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高目标,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我们将建造一个具有时代技术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空间站。”张育林说,“这是一个比国际空间站运行经济性更好、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空间站。”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蹒跚起步;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作为一名航天员,我深刻地感受到,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航天事业、民族的腾飞始终紧紧结合在一起。”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说。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阔步开始新的长征。

============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宿双宁宿双宁,1951出生,祖籍山东莱州市,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负责我国航天员队伍的选拔与训练、航天员系统医监医保和航天员系统总体设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记者:您是航天员系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请您给我们谈谈目前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情况。

宿:我国的航天员队伍是1998年选拔到位的。目前我国航天员已完成了基础训练阶段的全部内容和航天专业技术训练。下一步即将进行载人飞行,正在进行飞行任务强化训练。



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从事航天员这个职业?

宿:作为航天员,首先身体要健康,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对特殊环境有很强的耐受能力,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操作能力,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献身精神。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国外一开始都是这样,后来也从科学家和工程师中选拔和训练专职从事空间实验的航天员,我国将来也会这么做。

记者:目前我国航天员的选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宿:载人飞行时,航天员在完全不同于地面的非常特别的环境中工作。我们在地面上生活,他们在轨道上生活。飞船在轨运行,火箭把载人飞船从地面带上轨道以及飞船从轨道返回的过程,其力学因素、大气环境因素都很特别,对航天员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航天员选拔需要掌握以下几点:第一,政治思想要坚定,要有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航天员乘员组有两到三人,在十分特殊的环境下,从事一项特殊的工作,需要相互密切配合,在心理上需要有相容性。第二,对身体条件的要求身高1.7米左右,体重70公斤左右。

我们先从空军现役的飞行员中初选,然后住院进行全面临床检查,对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要检查到,可以说是掘地三尺。最后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进行特殊环境的耐受力检查,包括超重、低压、前庭功能检查、头低位、心血管和肺功能等检查,还要进行专门的心理选拔,经过层层筛选,百里挑一,才选出十几人。我国航天员的选拔既借鉴了国际经验,但主要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记者:经过这么严格的选拔之后,怎么展开训练?

宿:航天员的训练非常严格,要求很高。首先要明确航天员的任务,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要对飞船进行的监控管理,必要时还要及时准确地判断处理故障,要完成一系列科学试验任务和日常生活照料。由于环境特殊,要求航天员身体、心理都要超过常人,这些品质要通过训练来逐步达到、提高和保持。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航天员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训练。包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计算机以及与航天有关的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这期间学习载人航天工程大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飞船各分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等。


第三个阶段是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阶段。这时候主要是针对任务需要,在飞行模拟器中进行相应的训练。

记者:目前我们训练的效果如何?

宿:各项训练的效果都很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贯穿整个训练过程,耐力、低压缺氧、前庭功能训练要强化。他们训练非常艰苦,对自己要求很严,非常刻苦,训练成绩也十分出色。

记者:您以前做医学生理研究,这对您从事航天员工作有哪些帮助?

宿:帮助还是挺大的。我以前搞医学生理研究时,做过许多神经生理方面的研究。后来搞载人航天工程的拟人载荷,再后来负责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等,都跟医学方面有关。我们正尝试把中医引进航天医学,对航天员进行气血调理,因为中药对人的心脑血管、脑神经、消化系统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记者:您作为航天员系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同时又是航医所所长,既要负责航天员系统,又要兼顾航医所的发展,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宿:要领导一个研究所的确很困难。航医所有几十个专业,大大小小的方案都要你来决策,而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航天员的安全。有一点事实是:要当好一名领导,必须要不断去学习、去充实,不断武装自己,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管理能力。

记者:除了航天员的训练和选拔,你们还承担哪些工作?

宿: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主要承担着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系统的环控生保(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工作。航天员系统主要负责三项工作:一是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对航天员进行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二是研制航天员系统负责的装船产品,包括航天服、舱载医监设备、天地通话设备、航天食品等几十种产品;三是对飞船的工程设计提出医学和工效学要求,并进行评价。

训练航天员的大型地面设备,包括超重训练设备、低压缺氧训练设备和飞行训练模拟器都是我们负责研制。

记者:环境控制生命保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宿:环控生保分系统是飞船的重要分系统。载人航天器和无人航天器的最大区别就是增加了航天员。有航天员,就必须要有环控生保系统。外层空间的环境特点是高真空、高辐射、低重力,这些即是空间资源,又对航天员造成不利的生存环境。针对这些环境因素,环控生保分系统要给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生活、工作的大气环境,包括气体的总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温湿度、对人体代谢产物进行处理等工作。


我们负责飞船中的供气调压、温湿度控制、测量控制、水管理、食品管理、通风净化、烟检测、防灭火等工作。总体上讲,不管是航天员系统,还是环控生保系统,都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工效。

记者:航天员的个人装备都有哪些?

宿:个人装备主要指航天服、航天食品。另外还有舱载医监设备,包括生理数据采集设备和救生船包、救生物品包等,主要用于飞船降落在海上或者非预定着陆区时的应急救生。

记者: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建成有三十多年了,但真正进行航天员训练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当初你们是如何掌握这些训练标准的?

宿: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1968年成立,我们走的是航天医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道路,目的就是为了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工效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便使人-机-环境系统从整体上达到最优。


刚起步时,没有先例,也没有经验,就只能摸索,通过长期的研究和积累经验,去解决这些困难。实践就是经验嘛!太空是一个很特殊的环境,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力学因素,要把它模拟出来,很不容易。事在人为,经过我们几代专家和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也借鉴了一些国际先进技术,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走向当前这个水平。

记者:我国的航天员训练中心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宿:世界上有两家航天员训练中心:一个是美国休斯顿,一个是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


我国航天员训练中心与美国、俄罗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处在国际先进水平。除了这三个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做到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员的训练工作。中国北京航天城是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完成航天员训练的场所。外国专家看了我们的训练中心,也拍手称赞。短短数年时间,我们能建成这样的规模,很了不起!

记者:从事这么艰巨的一项任务,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宿:尽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我想,人一辈子能干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业,能为我们祖国增光,为民族增光,是非常有价值的!王铁人说,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嘛!


压力,要看你怎么去对待它,压力就是机遇和挑战!人是有一定惰性的,压力能促进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记者:神舟号飞船如今已经成功发射好几次了,航天员系统目前的工作和试验情况怎么样?

宿:从神舟二号开始,我们就成功进行了航天员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试验,取得了很大成果。后面的试验,主要是围绕航天员能否上天,增加了冲击测量设备和天地音话的模拟设备等。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在无人的情况下证明有人情况下有效,所以必须增加拟人载荷、拟人生理设备、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来对载人环境进行验证。从已完成的无人飞行试验看,飞船载人环境是满足医学要求的。

记者:您觉得我们的航天员训练将来的发展如何?

宿: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将来航天员训练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要突破载人航天技术,飞船顺利上天,安全返回,解决天地间的往返问题;第二步,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完成飞船与轨道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飞行、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完成载人航天的最终目标,建造大型空间实验室。

人长期处于太空的失重环境中对人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这方面的训练。另外,现在飞船内供航天员使用的氧气、饮用水都要带上去,将来就需要在太空中进行再生,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变成氧气,小便能净化成饮用水,这些都是环控生保的工作。

我国搞载人航天这项工程,开发利用空间资源,起点很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们通过正在进行的载人航天工程,建立起一支航天科技队伍,为将来建造太空站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搞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中国的载人航天将大有希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独家稿件声明:本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仅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