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嫣大将军 韩信大将军为何会失败?
韩信为什么会在功成名就之后被除掉? 按韩信自己的说法应该是谋杀功臣。他在第一次被抓之后就知道他必死无疑,但他认为这是由于“天下已定”,他已经对新王朝没有作用。“我固当烹”是他的结论。为什么他一定会被除掉呢?他认为那是因为他是“谋臣”,而像他这种人对于新朝廷与皇帝就像猎狗与好弓箭对于不再打猎的猎人一样。
从表面上看这是自贬。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他其实内心从来就没有把他融入到这个新政权的集体中去。
这恐怕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韩信的才华没有问题。他的功劳在当时也的确是无人能及。但许多为韩信鸣不平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韩信的功劳都是建立在以刘邦为首的汉政权系统这个平台之上的。也就是说韩信的成就事实上依赖于一个组织的支撑,而在这一组织中,既有刘邦的坚韧,又有萧何的忠诚、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敢……,离开了这个组织——事实上他一开始是在项羽的阵营里的,因为找不到一个适合他发展的平台才来到汉阵营的——他也许会有另外的机会。
但要建立一个西汉这样的大统一的政权则至少可以说可能性不大。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个人物值得一提。他叫蒯通。在韩信威望与势力最大的时候,他曾经劝韩信背叛...
韩信为什么会在功成名就之后被除掉? 按韩信自己的说法应该是谋杀功臣。他在第一次被抓之后就知道他必死无疑,但他认为这是由于“天下已定”,他已经对新王朝没有作用。“我固当烹”是他的结论。为什么他一定会被除掉呢?他认为那是因为他是“谋臣”,而像他这种人对于新朝廷与皇帝就像猎狗与好弓箭对于不再打猎的猎人一样。
从表面上看这是自贬。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他其实内心从来就没有把他融入到这个新政权的集体中去。
这恐怕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韩信的才华没有问题。他的功劳在当时也的确是无人能及。但许多为韩信鸣不平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韩信的功劳都是建立在以刘邦为首的汉政权系统这个平台之上的。也就是说韩信的成就事实上依赖于一个组织的支撑,而在这一组织中,既有刘邦的坚韧,又有萧何的忠诚、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敢……,离开了这个组织——事实上他一开始是在项羽的阵营里的,因为找不到一个适合他发展的平台才来到汉阵营的——他也许会有另外的机会。
但要建立一个西汉这样的大统一的政权则至少可以说可能性不大。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个人物值得一提。他叫蒯通。在韩信威望与势力最大的时候,他曾经劝韩信背叛汉政权而独立。
他对韩信说了许多话,但其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个人利益高于一切。阿岔个人以为这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糟粕。但我此时更关心韩信的态度——韩信拒绝了他,拒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的领导刘邦给他的朋友般的友谊(把自己的车子给他坐,衣服给他穿,食物给他吃),二是他认为西汉政权会让他拥有齐国这个独立王国。
客观地说,刘邦对韩信的特殊照顾应该大半是出于真诚——因为这个部下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齐国却是一个问题——因为从一开始这件事就有一个问题,即它不是决策者给的,而是拥有者强要的。
当一个集团正处于艰难之中的时候,一个高级将领急于给自己谋利。在主观上他应该已经难于得到信任,而客观上则会助长因争功而导致分裂的可能。
司马迁似乎有意地写了几次刘邦“突然”夺取韩信兵权的情形,甚至将韩信成为齐王的过程写的绘声绘色。而这一切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韩信一直要面对信任危机,而且这种信任危机与韩信自己有很大的关系。
韩信最后到底有没有谋反的意图并不重要。但他不是西汉决策集团信任的人物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是皇帝对他不信任,曾经极力推荐他的萧何以及那些一向对他非常恭敬的将军们(那些人大多也曾是他的部下)对他也更多的恐怕是“忌惮”。
没有人会否认韩信是一个英雄。但一个社会英雄如果离开他所在的集体,那他最终也只能被集体淘汰。刘邦第一次抓韩信并没有杀掉他并不是刘邦仁慈,也不应该是没有合适的理由。抓是因为担心,是因为不信任;而不杀则应该是对其功劳与才华的尊重。
但韩信只看到个人利益受到的损害,却看不到这对于一个大统一局面的作用。淮阴侯此时已经难以与其他将军、谋士们在同一个朝廷里合作共事了——在他的眼里樊哙算不了什么,在他的眼里刘邦最多只是“天生的”领导(那还不如说刘邦只会玩阴谋诡计,只是个流氓)——他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他已经不可能为新政权再立新功。
他除了造反,就只有沉醉于对过去的辉煌的回忆。韩信说得很对,他“固当烹”。
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会被诬蔑、糟践(参考他对刘邦与樊哙的话),这个国家就有可能面临新的危险。虽然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他有可能是诬陷,但除掉他却是一种必然。他虽然死了,但这个新政权的稳定性却得到了加强,他也算是死得其所。
“成也萧何”是对的。但“败也萧何”却不对。因为韩信的“死”不能看成是一种失败——无论是谁,他个人的利益都不能大于国家利益。韩信不能,任何人都不能——而应该看成是为国家利益作出的一种必要的牺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