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我的节日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在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日这十二天中,为龚鼎的事找丁一说情的:一百九十九点五人次(前女演员没有点名,但有此意,以点五计算之)。来电话说项人次:三十三。来信说项人次:二十七。确实是爱护丁一,怕他捅漏子而来的:五十三,占百分之二十七。
受龚鼎委托而来的:二十,占百分之十。直接受李书记委托而来的:一,占百分之零点五。受李书记委托的人委托而来的:六十三,占百分之三十二。受丁一的老婆委托来劝“死老汉”的:八,占百分之四。未受任何人的委托,也与丁一素无来往甚至不相识,但听说了此事自动为李书记效劳而来的:四十六,占百分之二十三。其它百分之四属于情况不明者。
这在新时期刚开始不久所发表的小说中,这样的统计语言甚为鲜见。如果小说前面的语言没有建立幽默的文学格式塔关系,那么王蒙的这样枯燥陈述,岂不把自己的小说毁坏。现在不但没有毁坏,反而与前面的描写“相得益彰”,在幽默中耐人寻味。这个例子同样可以说明文学的格式塔,虽不是文学的一个具体因素,却比一个具体因素重要得多,正是它把一切非审美的因素整合在一起,使这篇小说成为审美对象。
第三,审美时空层。审美还必须要有“场”。场是指审美活动展开所必须有的特定的时空组合和人的心境的关系。“场”本来是从物理学中引进的一个概念。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象电场、磁场、引力场一样,人类的心理活动也有一个场。
按美籍德国心理学家K·莱温的看法, 心理场是由人与现实环境、主体与客体、情与景相契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疆界的心理生活空间”。当然完整地说这个“心理生活空间”,应包括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心境及三者的关系。
如果有人问,暴风雨美不美?那是无法回答的。你还必须问:这对谁?在怎样的时空中?我小时候常上山挑柴,每当暴风雨来临,不论我正在山上砍柴,还是正挑着柴走在山路上,这对我都是灾难,我从未在这个时候认为暴风雨是美的。
但是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安全,悠闲,但缺少刺激,这时我在高楼上,突然听见雷电的轰鸣,随后是那排山倒海般的风雨,我觉得那风那雨像刘邦的《大风歌》一样的壮阔雄伟。还有我多次看见(在电影、电视中)战士出征的画面,伴随着暴风雨,显得特别的悲壮。暴风雨只有与审美主体建立起一定的关系,才可能是美的。孤立的作为“关系项”的暴风雨无所谓美不美。
如果有人问天鹅美不美?这也是无法回答的。你还必须问:这对谁?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亲眼看见过天鹅在旱地上走路样子,它的腿很丑,走起路来完全像鸭子那样左右摇摆,十分难看。夫鹅只有在湖面上成双成对地游泳,把它的丑陋的腿没有水里,伸着它那美丽的长脖子和头,左顾右盼,悠闲自在,或者在蓝天下展翅飞翔,一往无前,奋力搏击,而欣赏者又恰好有那种欣赏的心情和雅兴,它才是美的。
天鹅只有在适当的“语境”关系中,与审美主体建立起某种关系,才可能是美的。
再如,你不能抽象地问《咏梅》美不美,这要看对谁?是什么时间和空间?在何种的心境下?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心理场创造的第三个层面是生活时空层。
第四,审美历史积淀层。审美的实现还必须有历史文化的条件。因为审美场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须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的实现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场让我们想到了过去的什么,似乎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
例如我们欣赏《咏梅》,就会联想起我们民族的通过“梅花”比喻人的高洁、顽强,联想到我们的祖先的坚强的意志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第四层是历史文化层。中国文学艺术有它特定的文化语境,不了解这个语境的人很难欣赏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
当以上四层面构成一种完整和闭合倾向的活动时,那就是人的审美和审美活动的实现。四层面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个层面,审美活动就不能实现。而且四个层面必须具有完整闭合倾向,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概而言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实现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多层面的整体过程。
文学的创造与欣赏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由上面所讲的四个层面的参与实现的。例如,我们欣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首先,我们作为欣赏的主体要有欣赏这首诗的愿望与要求,要是我们根本就不想读什么古诗,那么审美活动也就不能开始。其次,必须有这么一首好诗,一首内容令人感动、同时充满韵味的好诗,我们的审美才有对象。第三,要有欣赏的心境。第四,要有有关唐代安史之乱的知识。
审美与节日
现在来谈谈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的节日?节日是什么概念?节日意味着与非节日的区别,意味着从凡庸的世界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意味着从一个受束缚的世界进入一个自由的世界。节日起码有几个特征:1、人生不能没有节日。
没有一个民族是没有节日的。 节日是民俗。民俗是民族的精神遗产。人是民俗的动物,是文化的动物。因此节日对于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像空气与水那样不可缺少的东西。没有节日人是受不了的。所以人们要制造各种节日。
在这个意义上,审美像节日一样,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人是会发生审美的饥渴的。想一想八亿人八个样板戏的时代。一出《卖花姑娘》是如何的轰动,又是如何的凄惨。2、节日的另一个特征是氛围感。人处在节日中, 就进入一种兴奋的欢乐的氛围中,甚至处于心醉神迷的境界,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超越功利的世界。
审美中的人,也如同置身于节日的氛围中,处于一种兴奋的、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审美是无功利的。3、 节日的第三个特征,或者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精神自由和它对现成世界的正规性、压抑性、永恒性、不可改变性的消解,对于变动性、未完成性的肯定。
如果说非节日是由官方统治的话,那么节日属于另一个世界,属于平民的狂欢,自由精神统治一切。
可以犯规。可以出格。可以反常。可以颠三倒四。可以不顾等级的规定。可以摆脱一切刻板的条文。这是一种乌托邦思维,一种超越时空的想象。如同在节日一样,在审美活动中,人的精神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所谓“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里我想给大家朗读前苏联诗人叶夫图申科的一首题为“我想……”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想潜入/深邃的贝加尔湖,/憋着气/钻出/密西西比。
”“我想爱/世界上所有的女人,/也愿意成为一个女性,/哪怕只有一次……”看看在文学的审美创造中人可以获得多大的自由。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四个现代化,但我们还需要第五个现代化,那就是富于人文关怀的审美的现代化。这样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