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县长张建波绯闻 绛县县委书记、县长卫再学:打通干群关系最后一公里

2017-07-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务实之举,是促进山西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长治久安.提升干部整体素质的重大举措.只有"访民生.知民情

“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务实之举,是促进山西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长治久安、提升干部整体素质的重大举措。只有“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才能使干部和群众之间生成“瓜与藤、鱼和水”的不可分离关系,进而打通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农村要发展,支部是关键。基层支部书记是我党在基层的 “看门人”,这支队伍对农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从走访的村来看,发展较快的村,都有一位好的带头人和一个战斗力较强的党支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凡是党建搞得好、支部强的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涌现得多,发展得也越快。为群众解决小问题,提供小服务,村里基本保持和谐,这是小稳定;为群众解决奔小康的大难题,这是大服务。有了大服务,群众的心才能安定。

而有的村发展不快,就是支部班子不稳,没有好的带头人,农村发展也没有像样的思路和措施,最后就像焦裕禄同志说的:“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党支部,是农村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

多形式促农增收是“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的中心工作。首先,以“两个一亩”为目标、两个“一百万为抓手”,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我们从改善种植结构、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入手,提出了“两个一亩”目标,即人均一亩水浇地、人均一亩经济林。

围绕这“两个一亩”目标,我们总结归纳群众的鲜活经验和实际需求,提出了“两个一百万”,即设立一百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设立一百万元营销扶持资金。前一个一百万抓生产,后一个一百万抓营销,让农业走上“安全、有机、无公害、可追溯”的高端发展道路。

其次,抓好土地流转这一农民增收的关键着力点。实践证明,土地适度集中,提升产出率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我们推行土地确权,让群众手中有了“地是自己的”相关凭证,从而放心地流转土地。

目前,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一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从一些种植大户的鲜活经验来看,土地流转不仅仅是简单地集中,更要把重点放在集约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上。

再次,以“六化”为统领,探索一体化发展,即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和城乡生态化。城镇化的本质是“三农”问题,关键是产业问题。通过“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众多同行业企业在同一个空间内集聚,形成集群化的园区,也在当地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社区,除了保证就业人员吃、住、行,还解决教育、医疗、娱乐、通信等问题,这些功能完善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

工业集群得到发展后,更多的农民就会离开土地,到园区就业,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后,土地流转、规模化集约种植也就成为了可能,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又会同步推动城乡生态化,在解决了“物的城镇化”的同时,更解决了“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问题。

“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既惠民生又炼干部,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双赢举措。民生要靠真情聚,粗茶淡饭有真香;上万儿女下夕烟,不见民富誓不还。县域处在落实、落地的关键环节,搞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做好全局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解决具体入微的小事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在一次走访中哪怕只给群众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也会让老百姓感觉干群之间的渠道畅通了,只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就会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就会社会和谐稳定。

“三查三问三思”是引深“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的有效途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运城市委安排部署了“查与群众感情深不深、与群众距离远不远、群众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问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主题讨论活动。

“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有效破解了“行”的问题,“三查三问三思”则解决了“知”的问题,两个活动互为促进,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一个服务了群众,一个提升了信仰,让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切实打通和拉近了联系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心中牵挂群众多了,和群众的感情深了,安排工作时就会考虑群众多,就会从基层和群众中主动学习鲜活的经验和做法。舒适的沙发椅会让干部泡出一身 “机关病”,硬实的小板凳才能让干部接地气。只有把“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长效化、责任化,固化下来,才能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卫再学(作者为中共绛县县委书记、绛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