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暴疯语电影影评 3张图片带你解析不同的暴疯语
男1号其实是黄晓明,电影从刘青云开始,慢慢将戏份从刘青云转移至黄晓明。开场先立人物,可以说花了比较大的篇幅说两个人的处境、身份和性格。对于精分的电影,除了暗示,个人觉得立人物这一点很重要。你不能到最后了连合理发病的动机都没有,就直接用闪回交代说某人是精分,这叫坑爹。刘青云的戏份越多越有好处,至少算是障眼法,你越是觉得主角是刘青云,到后半段越会觉得是两个人在斗,反转也就越能保留。即便你中途猜到了什么,不到最后一刻你也没有情节上的实质性证据,至少刘青云这个角色是真实存在的,也确实有个如鬼魅般的丈母娘的角色在故意诱使其发病。说到情节,其实这片子为了让情节合理化,重心全在交代角色上,问题是交代得不够利落,而且也仅仅是完成了交代角色,还都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如果再仔细打磨一些段落,让每一个段落都多一些信息量,片子就会比现在短很多,而不是刚开始看起来那样慢吞吞的罗里吧嗦。
有一点是和其它精分题材电影不同的地方:大部分的精分题材,都以生活中突然闯入了一个身份不明、来历不明的闯入者角色为故事的开端,这个角色是个迷,并且主角一开始就很明确,这就让观众一时半会儿想不到有什么例外的,但至少这部电影不是。黄晓明的发型是个奇葩,和其它角色相比,一出场就显得神经质。这是在制造暗示。随着角色戏份的转移,形式化的暗示开始增多,也基本都在黄晓明的角色上,比如大量的人物正面特写、用广角去制造畸变、场景色调上的变化等;甚至黄晓明略带夸张的形式化表演:眼神与嘴角。到最后的镜像、倒置,这个就很常见了。
另外一种暗示,是空间上的。空间内外的区别,表达了镜头呈现主观臆想和客观真实的两种视角。发病的段落,基本上人物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暗示其内在。高潮段落自不用提。但在之前,黄晓明第一次见到幻象的段落,即在他的办公室,三个角色:他、童年的他、死去的母亲。主观臆想的情节都在个人办公室的空间内拍摄。偶尔两次,角色移动,插入办公室外拍摄的镜头:隔着玻璃,侧面,黄晓明的近景,看不见女人和孩子的那一半空间,也不急着直接对观众摊牌,那一半空间直接搁在画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