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在论语中的言行 从《论语》谈孔子的言行思想
摘要 儒家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塑造。而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则对这种思想和追求进行了集中体现。从《论语》对孔子言行思想做出挖掘与整理,无论是在文学鉴赏领域还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孔子的言行思想为研究对象,将孔子的言行思想氛围“言”与“行”两个部分,并针对两个部分的内涵与要求作出了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论语》 孔子 言行思想 影响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其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被当作封建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并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子思想不仅涉及到道德、政治、经济、教育、美学、史学等内容,而且还涉及到了人生观的养成。
尤其是其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的主张以及其对身教与精神感化的强调和重视,时至今日仍旧对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以及其弟子日常言行的语录散文集,是对孔子主要言行思想的集中反映。
在言行方面,《论语》通过各种方式向人们传递正确的言行思想,如,通过直接讲授的方式主动向他人传授自身的言行思想,使人们懂得言和行的正确做法;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归纳的方式对学生的言行观进行归纳与教育;在对具体的事例进行评论的过程当中,渗透进对自身言行观的传教。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大家,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道德观和行为观的养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孔子言行思想中对言出必行、对礼、对仁等的注重,在当今社会中仍旧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论语》为研究对象,对《论语》中所体现孔子的言行思想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对孔子言行思想的内涵及要求作出了分析与探讨。
一 从《论语》谈孔子言行思想的内涵及具体要求 1 《论语》中孔子“言”思想的内涵 《论语》这部经典典籍,是对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言行的记录,因此,“言”在《论语》中十分常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整体来看,“言”在《论语》当中主要有三种用法:一是被用作名词,意为人的言辞、言语,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字。如,《论语・为政》中所提到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为先将要讲的话进行实践,之后再将这些话讲出来;二是被用作动词,意为谈论、说。
如,“夏礼,吾能言之”,意为夏商时的礼仪与制度,我能说的出来;三是被用作姓氏。如孔子著名的弟子子游姓言名偃。
另外,在《论语》当中,与“言”含义相近的词语还有“陷”、“讦”、“佞”、“辞”、“讪”等,这些词汇可以用来表达言辞或是说话的方式、态度。如,“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雍也仁而不佞。
” 2 《论语》中孔子“言”思想的要求和态度 从《论语》对“言”的要求来看,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向来强调“言”的重要性,并希望弟子在言语方面能够做到大方得体。具体而言,首先,在言语时要注意对场合、对象、情境的差异。
要根据不同的谈话情境以及交谈的具体对象,针对其特点对讲话的方式以及内容进行适当的选取,从而使言语能够与当时的谈话气氛相符,并使言语交际的效用得到最大发挥。如《孔子・卫灵公》中提到的“可与言而不语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其次,在言语时,要对言语的内容和时机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在言语方面做到尽可能的得体、大方,以便让言语能够有效达到最终目的。
尤其是在与君子进行交谈时,更要注意言语分寸的把握,看准说话的时机,以避免失误落人口实。
正如孔子讲到的“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另外,孔子对于自身在“言”方面也具有严格要求。
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和场景,孔子在谈话的神态与言行上也是不同的。如面对乡党,在谈话时他会表现的恭敬而温和;面对朝堂上大夫,他会公正而谨慎,不卑不亢;面对君主,则会恭敬而保有敬畏之心。
总之在交际、言谈的不同环境当中,无论是对言谈时机的把握还是内容的选择,其实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言语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契合度,并达到言谈的目的。 从《论语》对“言”的态度来看,孔子十分注重“言”在人们交际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一个人言语时的态度、内容及方式,能够对这个人做出一个全面大致的了解。
《论语・子路》中提到了“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其意为假如说的话是正确的没有违抗的人,不是件好事吗?假如说的话是错误的而没有人提出异议进行违抗,这难道不就是近乎一句话能够将国家推向灭亡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言”的态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言必有中,简单来讲就是说话能够说到点上,言中要害,抓住要领。
如《论语・先进》中就记载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以此来对闵子赛的言语进行称赞;其次,注重文采,孔子认为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言语水准,文采要在言谈中进行体现,如《论语・季氏》中就提到了“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子路》中也谈到了“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诵读、学习完诗经,将政事交于他,不能办好,将他派往国外做事,在言语上又做不到专对,虽然饱读诗书,那又有何用呢;再次,不巧言令色。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就曾提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意为花言巧语、扮成好脸色、点头哈腰,对于这种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态度上孔子对于巧言令色的拒绝,但这并不能说明孔子对在言语的表达方面具有高超能力人的讨厌,孔子只是反对在言语方面一味强词夺理喜欢夸大,反对言语的不慎重和不尊敬,强调言语是对一个人品行的折射和反映。
同时孔子认为“巧言、令色”具有很大的危害,近则足以乱德,远则足以覆邦;最后,不以言取人,即孔子主张对于一个人所发表的言论要秉着一个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不能仅仅凭借一个人所发表的言论就否定或是推举他,正所谓“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之所以对于“言”孔子存在如此态度是由于,孔子认为自身德行深厚的人言论也一定是有益的,但能讲出好言论的人不一定赋有德行。正如《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到的“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二 《论语》中孔子“行”思想的内涵、要求 1 《论语》中孔子“行”的内涵 在《论语》当中“行”大多被用作动词,其内涵多是对某种行为及动作的描述,只不过这种描述根据不同的语境会有所变化。
“行”在论语当中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行走、走路,强调动作。如,《论语》中被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意为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当中必定有能够作为老师的人;其次,干、做、实行,强调实施。如,《论语》中提到的“放于利而行,多怨。”意为一个人如果总是趋于利益的诱惑来行事,那么将会产生诸多怨恨;再次,实行、可行,强调可以、有效。
如“其身正,不令而行”中“行”的涵义即为行得通;最后,道德、品行,强调品质。如,孔子经常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来对教导弟子,其中的“行”即为品行的意思。此外,“行”在《论语》当中还有诸如“复”、“为”、“动”等近义词,这些词的涵义也多为实践、做是“行”的另一种表现。
2 《论语》中孔子“行”思想的要求和态度 从《论语》对“行”的要求来看,在孔子的言行思想中,“行”不仅仅是被作为与我们日常活动相关的行为、作为来讨论的,同时也是被归并到了仁与礼当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这也让孔子对“行”的要求具有了更为深层次的意味。
《论语》中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要求弟子对于与礼不符的现象、声音、话语、事情等都要一律禁止接触。
那到底怎样才能达到约之以礼、言行合义的标准呢?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将君子的言行作为言行的榜样与指导标准。孔子主张在“行”方面,君子要将义做为行事的根本,并加之以礼。
孔子认为正确的行为需要将道义当做重要的衡量标准。《论语・述而》中提到“富而可求也”,即对富贵的追去应当符合道义,同时《论语・述而》又提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即如果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富贵,则这些富贵就好似天上的浮云一样。不仅是对待财富,对待其他事物和事情,也应当将道义作为约束和标准。同时,行为方面要做到谦虚且诚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称之为君子,正如孔子在《论语》提到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其次,言行上要秉承“仁”的理念,做到正直守信。
在行为上孔子要求弟子对生与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孔子认为“成仁”是人生最高的使命,君子为了正义、求仁要做到能够随时牺牲掉自己的性命,正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此外,在“行”上孔子还要求弟子要做到律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是对这种主张和要求的重要体现;最后,行要笃敬,这也是孔子对“行”最基本的要求。
即要求弟子在面对不同的对象做事、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而有信、老实忠诚,同时还要做到谦卑、恭信。正如孔子“于乡党”、“在宗庙”上分别表现出的“恂恂如也”、“便便言”一样。
从《论语》对“行”的态度来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论语》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其中《论语》中对“行”的要求表达出了孔子所支持的“有所为”,同时在《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所提倡的“有所不为”。
首先,《论语・里仁》中提到“放于利而行,多怨。”由此可见孔子对见利忘义行为的肯定,同时也反映出了一切与道德相违背的行为,都是孔子所不支持的行为;其次,《论语・颜渊》中提到“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言行不一行为的反对,尤其是反对表面仁德而在行为方面与仁德相反的行为;再次,《论语・卫灵公》中提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反映出了孔子反对捞偏门、卖弄小聪明的行为;最后,在《论语・子罕》中提到“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由此可见,儒家十分重视葬礼,强调葬礼礼仪中所具有的等级规定。而周礼中规定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定,也就违反了道义。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言语行为的规范和教育,在孔子所倡导的言语行为中,可以看到儒家“礼义仁”思想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同时,孔子将良好的言语行为当做君子的重要标准,认为言行行为是君子修身的重要要求。这些言行思想,则两千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对封建社会言行道德观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为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常佩雨:《“言行相近,然后君子”――从上博简〈弟子问〉看孔子的言行观》,《文艺评论》,2012年第4期。 [2] 周慧玲、唐长久:《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行观及其启示》,《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第Z4期。
[3] 平飞:《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蕴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4] 刘蕾:《“有德者必有言”――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名作欣赏》,2010年第23期。 (赵梓雯,川北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