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莺莺被害图片 朱敬四资料简介图片 朱敬四被执行死刑图片
导读: 朱敬四,男,生于1962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朱马店镇马店村农民,2013年3月12日10时52分,朱敬四残忍杀害小儿子一家四口,包括两个年仅3岁、1岁的孙子.........
朱敬四资料简介图片
朱敬四,男,生于1962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朱马店镇马店村农民,2013年3月12日10时52分,朱敬四残忍杀害小儿子一家四口,包括两个年仅3岁、1岁的孙子。警方经过41小时的奋战,在利辛县警方的密切配合下,犯罪嫌疑人朱敬四在3月14日凌晨4时许在利辛县被成功抓获。案件反映出的乡村伦理失衡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朱敬四
相关案件
时间发生
朱敬四,安徽一家四口被灭门惨案重案嫌疑人,捕前系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朱马店镇马店村农民,2013年3月12日10时52分,凤台县公安局接到报案,凤台县朱马店镇马店村村民朱某一家四口在家中死亡。死者包括26岁的朱某、25岁的朱某妻子和两个分别3岁、1岁的幼子。
案件背景
2013年12日上午,凤台县朱马店镇马店村村民朱根一家4口人被发现遇害,死者包括26岁的朱根、25岁的朱根妻子和两个分别3岁、1岁的幼子。据介绍,因一两天来始终打不通女婿、女儿电话,朱根岳母前来探望时发现惨剧。目前警方正全力侦破此案。
案件告破
案发后,淮南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尽快侦破此案。凤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作出全面部署。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组成专案组全力侦破。经过41小时的奋战,在利辛县警方的密切配合下,犯罪嫌疑人朱敬四在3月14日凌晨4时许在利辛县被成功抓获。经审理,朱敬四初步交代因家庭矛盾,心存怨恨,于3月11日凌晨将其子一家四口杀死在家中。
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
批准逮捕
2013年3月19日上午,记者从淮南市凤台县检察院获悉,安徽省凤台县一家四口被灭门嫌犯朱敬四,经过紧张审查于3月18日下午被批准逮捕。
3月12日,朱马店镇马店村村民一家四口被案后,淮南市检察院就派出侦监部门人员深入公安办案一线,搜集相关 证据,掌握第一手批捕材料。经调查,此案是受害人父亲将26岁的儿子、25岁儿媳和两个年仅3岁、1岁的孙子杀死在家中。
据悉,2010年初,受害人朱根父亲朱敬四将自己二处房产分给次子朱根和长子,朱根房产分到了老街,另一处房子在马店北街,由于北街的地势好,房产价值比老街高,朱根认为老父亲偏心,发生了争吵,并互相殴打。
经村干部调解,让其长子给朱根6万元补偿后互不追究,现年51岁的朱敬四携爱人一同到张家港打工。去年2月,朱敬四夫妇因亲戚去世回来吊丧,儿子朱根发现父母的衣服后,将其扔掉并扬言以后回家看到一次打一次;去年 9、10月,又因朱敬四的堂哥去世,看到其父亲的朱根,拿刀进行追打,后被群众劝阻。 今年2月,感到无望的父亲朱敬四跟老伴说根次子要有个了断。2月25日夫妇俩从张家港返回凤台县城住下。
3月8日下午,朱敬四从凤台县城关镇一商店购买了尖刀、大钳子和一把斧头,后又到以废品收购站买了一根一米多长的钢管、一幅毛竹梯子并截成2米准备伺机了断。
3月10日晚上7时许,朱敬四携带事先准备好工具打出租车来到朱马店,在东大街没人的地方下了车,先躲到一学校的厕所内,一直等到大街上的路灯熄灭。
11日凌晨2时30分,朱敬四用准备好的梯子翻入朱根的院内。锁上大门的朱根睡觉时卧室门没有锁,朱敬四顺利进入卧室后,用钢管朝儿子朱根的头部、颈部、胸部打了几棍,后用刀进行捅刺。被惊醒的儿媳,也被其用同样的手段将其毙命,同时又把两位年幼的孙子掐死。后逃离现场,案发后41小时被公安机关在利辛县境内抓获。
作案后,朱敬四在现场留下一封信,历数家庭矛盾,并称“杀人者不一定是坏人”。他归案后供述,自己内心其实是偏向小儿子的,“我是跟他一起过的,两处房产面积差不多,原来老房子的市口更好,我怎么能预料到新房子会升值?”
社会问题
不孝背后的乡村伦理失衡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地村民认为朱敬四虽然性子比较直,但总体还是个朴实的人。除了不该杀孙子,他们大多对其抱有一定的同情,“现在乡里风气不好,有些年轻人实在不像话。”
纵观本案,表现出的是一种“丛林法则”:儿子、儿媳毫无感恩孝敬之心,父子间解决争端均通过暴力而非法律途径,社会调解作用失效。
安徽省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小群认为,像这种赠与式房产产生的纠纷,以及子女殴打、虐待父母,均可通过法律解决,农村群众法制意识相对淡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而朱敬四则供述,自己并非完全不懂法,“打官司能帮我要回房子,但能保证儿子将来不骂我、不打我、孝敬我吗?”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这种不孝的背后是乡村伦理失衡,“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是‘反哺’,父母抚养子女,子女通过回报养育之恩来达到代际平衡,但近年来在农村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
贺雪峰说,失衡的具体表现是父母给子女盖房子、办婚事等被视为天经地义,而子女赡养、孝敬父母的责任感却弱化了。“结合本案,其子近乎掠夺式地占有了父母财产,却毫无尽孝之心。”他近年来在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的十几个村庄调研发现,子女不孝现象很常见,很多老年人生活状况较差。
乡村经受价值观转型之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吴理财认为,乡村代际伦理失衡反映了传统伦理体系的快速消解,并深入到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而农村一些受惠却不孝的子女所持有的,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伦理,又与现代观念格格不入的畸形权利观。
“在传统乡村伦理体系中,子女不孝会受到宗族组织、权威长者的谴责和纠正。现在这种制约已近乎解体,社会舆论也失去了力量。年轻人不是不知道孝道,而是更看重现实利益,价值观中似乎‘没钱’比‘不孝’更丢脸。”他说,朱敬四夫妇遭到小儿子虐待长达3年得不到纠正,就是公共道德无力、社会制约失灵的体现。
兰州大学副教授申端锋认为,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一种新的转型之痛,即价值观转型之痛。
“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渗透,在金钱至上、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冲击下,传统伦理体系面临内部失衡、制约弱化的危机。”申端锋说,这使一些原本清晰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导致一些矛盾以极端的形式表现。
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农民的幸福感要由适应时代变迁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来支撑,而完成这种转型则需要政府、社会形成合力。专家建议,政府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将传统观念和现代理念相结合,培养新型乡村代际伦理。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培养农村的自组织能力,使其自我组织自我制约,更好地发挥对伦理失范行为的纠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