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教授带来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钟启泉教授带来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西湖区教育系统首届学术节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隆重举行12月17日下午,学术节开幕式暨<演绎灵动课堂开启智慧人生>主题报告会在求是和家园小学隆重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教授.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马里松.浙江省教科院副院长王健敏.杭州市教科所所长俞晓东.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钱志清出席开幕式,教育局直属单位全体教师,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500多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曜君主持.    本届学术节围绕

钟启泉教授带来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西湖区教育系统首届学术节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隆重举行

12月17日下午,学术节开幕式暨《演绎灵动课堂开启智慧人生》主题报告会在求是和家园小学隆重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教授、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马里松、浙江省教科院副院长王健敏、杭州市教科所所长俞晓东、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钱志清出席开幕式,教育局直属单位全体教师,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500多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曜君主持。

    本届学术节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回顾与总结西湖区近年来的成功经验,以“演绎灵动课堂,开启智慧人生”为主题,以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为原则,以论坛与研讨、展示与交流为载体,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学术氛围,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开幕式上,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老师为全区老师们作了《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的主题报告,更为我区的学术节增添了厚重的学术味。

钟教授从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新课程实施面临的难题、对新课程改革的期盼四方面进行阐述。在引言部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钟教授指出新课程改革是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所需要的,归根结底,是落实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所需,并用十二个字“课程改革,波澜壮阔,不可逆转”巧妙点出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钟教授认为,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他强调,新课程改革体现出了几个不同:第一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建立一个共同的学习共同体,而非简单地把目标锁定于所谓的优等生。

这是一种尊重每个学生学习权利的表现。也是以人为本的表现。第二把“学习权”作为一个关键词提出来。以前的课程改革虽然一直也在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是没有上升到作为一种权利而受到尊重的层面。

这次课程改革把“学习权”作为关键词提出来又是一种对学习者人文关怀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性、人权、人格的尊重。

第三就是启迪孩子智慧。课改的亮点是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要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发展智慧,健全人格。第四,重视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

所以课程改革的最终成效如何,还得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收获多少,教师通过课程改革获得了怎样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专业成长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从新的观念到新的教学技能这都需要一个过程。专家和教师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师范院校和学校的合作,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各个方面的联合作用才能使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他在报告中也指出,此次新课程改革中也遇到一些难题:第一个难题就是基础学力与学力观的转型。传统的三基已经不能适合时代的发展,那是我们曾经借鉴前苏联模式而形成的,我们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新的基础学力观也强调:知识不是一种外在於个体或強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來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

第二个难题就是教师角色变化与课程实施观的转型。人才观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倡导对话教学这种课程实施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放权”“学会倾听”只有倾听学生,倾听不同的学生,把学生的语言和课本联系起来,然后回到课程教材,把自己的思考与学生的思考融入到教材中去,才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当然,这样的教室就变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生互相学习,这就是新课程想要达到的一种状态。

第三就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与课程评价观的转型。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评课进行的,但是以往我们的评课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评课者一味批评教师。评课者首先转变这种观点,要了解讲课老师的思路,理解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没有学到什么,评课者本人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这才是评课应该做到的,课程改革的评价的转型应当要解决此类问题。新课程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过于彰显教育的筛选、选拔功能,注重少数“精英”学生的培养,转到素质教育模式下凸显教育的发展功能,注重对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四,学校文化的重建与思想方法论的转型。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換代,它需要在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课程总是在传递一定的价值,代表了一定的价值选择。课程负载着当今及未來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价值中立。

这四个转型是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当然,除了这些难题之外,还有就是需要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步发展。只有多方面问题的解决,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钟启泉先生本人对课程改革的总结是“此次课程改革虽然是静悄悄开展,但必然能发出巨响”,专家学者,科研院校都应该为此次课程改革贡献力量,思考我们的课程改革该如何进行才能促进我们整个教育的发展。

“我思故我在,我们思故我们在”在钟启泉先生心中,教育改革需要一份共同的坚持。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精雕细琢,才越能得到扎实的成果。最后,钟教授表达了对西湖区新课程改革广阔前景的殷切期盼。他希望西湖区能够以首届学术节为契机,尽情演绎,以创新的实践积累经验,以创新的成果彰显智慧,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钟教授以一个智者的眼光审视新课程改革十年来的历程,他以一个教育家的良知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他的诸多观点犀利又震撼,他的报告给人深深的冲击,打开了我们思想的禁锢,在不经意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他的激情、他的睿智、他的果敢,让我们在领略思者的风范中品位到其深刻的教育理想和智慧,给予我们深深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