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遗书 戴安澜将军墓地数次搬迁 戴安澜遗体如何回国

2018-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戴安澜将军墓在哪里?戴安澜墓在芜湖市赭山公园里,左碑铭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先辈当年题赠的挽诗挽词挽联;右碑是将军生平简历

戴安澜将军墓在哪里?戴安澜墓在芜湖市赭山公园里,左碑铭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先辈当年题赠的挽诗挽词挽联;右碑是将军生平简历;中碑是王昆仑所题“戴安澜烈士墓”。墓区林木茂盛,松柏长青,瞻仰的人们,终年不绝。

墓群和地面采用花岗岩蘑菇石粘贴,新增加了汉白玉护栏和上下两座瞻仰台,重新制作了墓碑、简介碑和领袖题字碑,面积由原来的216平方米扩大为336平方米,可容纳同时150多人。

戴安澜将军是无为人,为什么不葬在无为而是在芜湖赭山公园呢?1945年秋,戴安澜的灵柩,由暂厝于广西全州,归葬他的故乡安徽。因当时无为县归芜湖市管辖,所以戴安澜的灵柩当时就安葬在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

1945年12月,国民政府追授戴安澜为陆军中将,英名入南京忠烈祠。新中国建立时,戴安澜将军的故乡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 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实际上戴安澜将军的故乡并不在芜湖。实际上戴安澜将军的故乡并不在芜湖,无论是“巢湖”还是“芜湖”,总而言之一句话:戴安澜将军的故乡是安徽。

戴安澜子女来将军墓悼念

今天是“卢沟桥事件”74周年纪念日,芜湖赭山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墓前,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戴安澜将军的三儿子戴澄东以及妻儿和孙女。

上午10点20分,一声“亲爱的爸爸,儿女们来看你了,你魂归故里了,终于和家人团聚了,和祖国人民团聚了!爸爸,你安息,魂安、魂安。。。”一阵深情的呼唤,戴澄东及其家人打开写有“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魂归故里”的横幅,缓缓走向戴安澜墓地。在三鞠躬后,戴澄东及其家人将手中的花瓣一一放进从戴安澜牺牲地带回的泥土中,随后,戴澄东和家人手捧着泥土围绕墓地,将泥土撒入花卉树丛中。

戴澄东告诉记者,去缅甸父亲牺牲的地方凭吊祭扫,一直是母亲和家人的心愿,但未能成行,为完成母亲的心愿,今年初,戴澄东通过中国外交部向缅甸递交签证申请,希望能到父亲牺牲的地方凭吊、祭拜,了却母亲的心愿。

今年5月29日,戴澄东和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一起,踏上缅甸寻找戴安澜将军牺牲地的艰难旅途。经过15天的寻找,终在缅甸找到戴安澜将军牺牲地——-“茅邦”,带回戴安澜牺牲地的泥土,撒在芜湖赭山戴安澜墓地,让戴安澜魂归故里。

戴安澜将军墓数次搬迁

戴安澜将军系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生。1942年,他率部陆军二百师赴缅对日作战,屡建战功。后不幸身负重伤,忠勇殉国。美国政府颁授其懋绩勋章一枚,成为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56年9月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当初,戴安澜将军灵柩运回国,先在广西全州厝葬,后因日寇进占广西,1944年移葬于贵阳花溪河畔的葫芦坡。1947年,灵柩始运抵芜湖,暂厝体育场。墓地择定小赭山,以让将军隔江遥望家乡。1948年5月3日举行灵柩引发典礼,国民党政府国防部特派司令长官杜聿明来芜湖主祭,装甲兵总司令徐庭瑶和整编第八十八师师长马师恭及许多地方军政官员陪祭。

灵柩前置放遗像和血衣,四周林立花圈和其它挽品。祭毕,各界群众列队前往墓地,送葬队伍长达三里之远。灵柩抬到墓地,又行祭礼,

戴安澜将军是怎么去世的?

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

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 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

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 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

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由于缅北复杂的地形和连绵的阴雨,戴安澜终因缺乏药物医治,伤口化脓溃烂,在缅北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壮烈殉国,时年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