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讲座学生睡觉 该反省什么?

2017-1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9月16日上午,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用35分钟时间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作了<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半个多小时,吴老坚持站着作完了报告.此情此景让不少与会者动容.但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倒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7日<现代快报>)92岁高龄的院士站着为研究生作讲座,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倒掉一大片的现实回馈.在经过网络的发酵与升温后,围绕着这件事的讨论也几乎陷入了白热化的状态,支持与反对者几乎都可以用十足的证

9月16日上午,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用35分钟时间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作了《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半个多小时,吴老坚持站着作完了报告。此情此景让不少与会者动容。但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倒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7日《现代快报》)

92岁高龄的院士站着为研究生作讲座,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倒掉一大片的现实回馈。在经过网络的发酵与升温后,围绕着这件事的讨论也几乎陷入了白热化的状态,支持与反对者几乎都可以用十足的证据来推导自己的观点。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样的争论是有益且必要的。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我们非要在这件事情中评判出孰对孰错,那么,这样的讨论本就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因为基于惯性联想下的各自站位,无非都是想通过自己的立场表达来博取他人的认知赞同,即便一方在争论中获胜,其带来的客观效应往往也不利于事情的最终解决。在我看来,对院士讲座进行必要的反思,这或许才是我们讨论的最终归宿。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学生为什么会在讲座中睡觉?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是讲座的内容太过枯燥与无聊,不太符合研究生的欣赏口味,这样的说辞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要忘了,当下的学生课堂,玩手机与睡觉的也并不少。这种特殊现象如果都用老师讲课内容的枯燥与乏味去解释,那么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根本问题便会被遮蔽。而从另外的层面看,课堂又不是舞台,知识的传授有时难免枯燥,如果学生都要求老师像讲相声一样给自己传授知识,那么这样的课堂其实也丧失了做学术的意义,从而异化成了一种市井喧嚣。

退一步讲,即便学生对院士的讲座内容有诸多的不满意,那么,出于对一个老者的尊重,也应该是在耐心听完其讲座后,通过合适的方式向他表达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我们推崇学术的自由讨论,也愿意看到新入学的研究生和院士在某个观点上争得面红耳赤,但我们绝不希望学生以傲慢和无视的态度来亵渎一个老者对青年的关切之爱。

同时应该反思的是,组织方该给学生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讲座?一个普遍的事实是,当下高校的许多讲座,其实都是以营造学习氛围之名,行掩耳盗铃之实。组织方要么以行政命令的口吻强迫学生参加空泛而无意义的讲座,要么将一些在学术上没有任何造诣的同道请来充数。这样的做法,不但削减了学生对讲座内容的期待,更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讲座的名声。

于此而言,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并不是在喧嚣的舆论站队中,去奢求院士讲得再生动点,再符合学生口味点。而是要在这样的现实投射中,找到当下讲座存在的诸多不足,看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真实短板,并通过彼此的努力来达到改善的目的。于此,或许才是此次讲座事件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