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85式拳照 张光燄:品评杨澄甫大师的85式定型拳架

2018-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盘练杨澄甫大师的杨氏太极拳定型85式有年,体会这套拳架编排得很好,是深合易理之拳.      说这套拳架深合易理,是说它纲目一体,纲举目张;阴阳相济,虚实变转;快慢结合,明暗相间;奇数编排,重点突出;站势运势,暗合天地.      一.纲目一体,纲举目张.盘拳一开始是个松体的预备势.第二势是起势:双脚与肩同宽开立,双臂双手由无极式打出一个太极式.这个太极式的起势,只是在运势,或者说,是预备势之后的引势.真正的起势是第三势揽雀尾.揽雀尾是掤.捋.挤.按四正手的训练.把揽雀尾放在拳架起始的突显位置

 盘练杨澄甫大师的杨氏太极拳定型85式有年,体会这套拳架编排得很好,是深合易理之拳。      说这套拳架深合易理,是说它纲目一体,纲举目张;阴阳相济,虚实变转;快慢结合,明暗相间;奇数编排,重点突出;站势运势,暗合天地。

      一、纲目一体,纲举目张。盘拳一开始是个松体的预备势。第二势是起势:双脚与肩同宽开立,双臂双手由无极式打出一个太极式。

这个太极式的起势,只是在运势,或者说,是预备势之后的引势。真正的起势是第三势揽雀尾。揽雀尾是掤、捋、挤、按四正手的训练。把揽雀尾放在拳架起始的突显位置,就是告诉习练者,揽雀尾是整套拳架的总纲,要重视四正手的训练。

       然而,在第三势中,实际上却出现了两个揽雀尾。在"右双掤式"的前面,还有一个"左单掤式"。

这是告诉习练者,在四正手的训练中,"掤手"是总纲中的重点,是整套拳的灵魂;同时,也告诉太极拳家,"左单掤式"所编排的位置是杨澄甫大师所编拳架的标志。它区别于其他太极拳架,具有"品牌"一样的作用。      揽雀尾的总纲一树立之后,其它拳式包括"採、挒、肘、靠"四个辅助手都围绕着"四正手"的劲法进行贯彻性训练,就像鱼网撒开之后各个细目网眼都张开了一样。

      比如第四势单鞭。

这是承揽雀尾前势、开启提手上势后势的连接式。它要求后腿蹲、前腿伸、往左往前迈出弓步的同时,本来是在胸前合着的左、右手,分别往左往右相开掤出,与左弓步同时到位完成定式。

这些动作之中,虽然左手到位有个挂按动作,右勾手到位前有滚、错、折、磨四个小劲的使用,但两手的动作都始用掤劲终贯。      再如紧接着盘出的提手上势。

左手由掌变松垂勾手,左脚尖内扣,右松垂勾手放开变掌,右脚尖外摆;动作同时完成后,重心移到左腿,左腿微蹲、右腿收回脚尖松垂,两手胸前合抱,待右腿往前往右上方伸出一步、右肘与右膝上下一致时往前伸出双掌,完成定式。

这时,虽然左手合在右肘里侧、右手合在前方的齐眉高处,双手打出的是挤劲,但挤劲里也贯彻着前掤劲。野马分鬃是两手挒採旋开之势。肢的挒劲、手的採劲作为四正手的辅助手都用掤劲做了引领。

      单鞭、提手上势、野马分鬃是这样贯彻了总纲,其他拳势也是这样贯彻总纲的。这样贯彻总纲,是符合太极先贤王宗岳所著《太极拳经》的。王宗岳说:太极拳盘练"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缺陷"指的是拳势外形干瘪,"凸凹"是指身法"过犹不及","断续"是指内劲不连贯。克服和纠正这三种拳病,必须在盘拳走势中贯彻掤劲。       二、阴阳相济,虚实变转。

拳架编排得是否科学合理,须看其是否符合阴阳变化的太极理法。阴阳的相合相融、相分相斥,便呈现太极拳势的虚实变转。依据这个理法练拳,便能练出太极拳的真功夫。

因此,阴阳相济,虚实变转,便是拳架编排是否科学合理的核心问题。杨澄甫大师的85式定型拳架,正是体现了这个核心问题。从这个易理出发,拳势的运动的规律便呈现顺势、自然的特点。

       比如,拳架中的拳势起高就低,俯仰跌宕,左顾右盼,前进后退,动静开合,都环环相接、连绵不断,就象起伏不平的海浪。这样编排,符合宗师王宗岳的论述。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拳势习练"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整套拳架正是贯彻了上述论述,才显得错落有致,独具匠心。比如,在上势揽雀尾之后,用大龙云手过渡衔接,顺势盘出单鞭往左开出弓步。因为要打出一个右横逆,又顺势左手由掌变松垂勾手,左脚尖里扣,同时右勾手变掌、右脚尖外摆。

待重心移到左腿后再迈出右脚,脚跟落地的同时,双手前掤挤打出一个合抱式,即提手上势。如果说揽雀尾的重心是在右腿,右腿是阴,是实,左腿是阳是虚,那么单鞭的六分劲就从右腿转换到左腿,左腿是阳是实,右腿是阴是虚。

待到双手合抱往提手上势过渡时,重心移到左腿后,左腿虽然是实,但却变化成阴了,右腿成虚但却是阳。提手上势定式时,重心仍在左腿,左腿是阴是实,占七分劲;右腿往前往右迈出脚跟落地,只占三分劲,是虚却是阳。

同样道理,两臂两手,身架上下,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随着拳势变换而发生阴阳变化、虚实变转。但是,不管怎样变化,阴阳都是相济的,虚实都是相持的。      像这样顺势衔接、变转自然的拳式编排,非常符合道家的自然观。

"顺势衔接",即是"道法自然"的体现;"虚实变转",即是"道者,反也"(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是往自己的相反方向运动)。

"反者,道之动"(往自己的相反方向发展变化,就是事物规律性的运动。三、快慢结合,明暗相间。演练85式定型拳架,要求运势具有慢、匀、轻、松、柔的特点。因为太极拳是道家的内功拳。练出内功,必须练习落地生根的活步桩功和支撑八面的身法。

而粧功和身法的习练是需要速度上的慢和节奏上的匀来实现的。因此说,慢、勾的习练是内功形成的基础,轻的习练是练出内功的条件,松的习练是内功追求的方向,柔是内功追求的目的。

练得轻,才能松,有了松,才有柔。有了柔劲(即太极劲),才能圆活。       为了保障上述练拳特点,85式拳架的绝大多数拳势都以慢的速度习练,运势舒缓开展,就连太极五个捶式都练得轻松柔和;但是,只有分脚、蹬脚、摆莲脚、十字腿和白蛇吐芯却按快速击出的动作习练。

据傅钟文大师透露,其师晚年前练左右分脚是迅速踢出,快得都能听到风声。        为什么仅只上述几个拳式是快速练法呢?笔者分析研究,分脚是劲达脚尖、脚背,蹬脚是劲达脚跟,摆莲脚是劲达脚掌外檐,十字腿是劲透全脚掌,白蛇吐芯是劲透指尖。

如果不是快速击出的练法,拳势的运行就难以到位。应当说,拳势无论是舒缓柔和地盘练还是快速击出的盘练,都是依据太极拳的理法来编排的。       85式定型拳架中还有明暗相间的拳式。

所谓明式,是让人看得见的,无论是阴转阳还是阳转阴,都是明明白白地运行着。所谓暗式,是让人看不清楚,属于偷拳、半偷拳式或者藏拳式。比如,高探马之前的过渡式穿磨掌,明明是肘击式,却给人误认为是上下两个拳式的连接式印象。

这是偷拳。白蛇吐芯是半明半暗的偷拳式。它的剑指是拳在左肘的掩藏下变化成的,因为迅速击出,往往看不清楚,一旦看清了,却悔之晚矣,剑指己到面前。肘底捶也是半偷拳式。

而倒撵猴的搬挽手却藏着扪心肘和撩阴手。这是藏式。        杨澄甫大师这样编排,有着耐人琢磨的意味。越琢磨越觉得奥妙,越奥妙越增强人们寻微探胜的乐趣。

深入研究85式定型拳架,笔者理解了这位大师的艺术匠心。        清楚明白地告诉习练者不行吗?何必有明式暗式呢?这是事物的变化规律造成的。

事物本来就存在着多样性,编排拳式也应该反映出多样性来。这也是"道法自然"的表现。就拿天气来说吧,有白天又有黑夜,有晴天又有雨天,有风天又有雪天。编排拳式,当然有明式也应有暗式,甚或是藏式。明暗相间,相映相衬;峰回路转,别有洞天。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