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南是谁 王雁南:守住规则 是嘉德的“宗教”

2018-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约访中国嘉德的掌门人王雁南,一直是件令人头疼的事.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界的标杆性人物,王雁南的低调却是出了名的.尽管王雁南在1994年就拉开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大幕,并一手推动中国嘉德跻身世界一流拍卖行.但是,现在王雁南却是准备好了.随着2012年中国嘉德秋季在香港举办首拍,王雁南开始更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她知道,跨出国门的第一步,就是得经得起审视.而她也有充分的自信,能够带领嘉德这个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拍卖行,赢得西方世界的尊重.这份尊重接踵而至.11月14日,王雁南应邀前往纽约出席美国华人博物馆年度

约访中国嘉德的掌门人王雁南,一直是件令人头疼的事。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界的标杆性人物,王雁南的低调却是出了名的。尽管王雁南在1994年就拉开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大幕,并一手推动中国嘉德跻身世界一流拍卖行。

但是,现在王雁南却是准备好了。随着2012年中国嘉德秋季在香港举办首拍,王雁南开始更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她知道,跨出国门的第一步,就是得经得起审视。而她也有充分的自信,能够带领嘉德这个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拍卖行,赢得西方世界的尊重。

这份尊重接踵而至。11月14日,王雁南应邀前往纽约出席美国华人博物馆年度晚宴并被授予“传承奖”(Legacy Awards)。这也是MOCA自成立以来,首次将奖项授予一位非美籍华人,接着王雁南又被《Art Auction》评为“拍卖权力榜”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在“传承奖”获奖致辞中,王雁南以一口流利的英文说道:“中国嘉德1994年的首场拍卖虽然只有两百万美金的成交额,但这场拍卖本身却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我愿把这场小小的拍卖看成一个传承的开始,是它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嘉德。”

过去的二十年间,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嘉德,已经在上海、香港、台北、东京、纽约、温哥华等多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它为28万多件文物艺术品找到新归宿。

很少接受内地媒体专访的王雁南,近日在北京中国嘉德总部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这位中国拍卖界的内地“一姐”,身材瘦削,目光炯炯。头发简单地盘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简单干练、平和从容,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嘉德并不把做大放在第一位”

《21世纪》:嘉德率先在去年10月在香港进行了首次本土外的拍卖,但从决定到拍品征集,时间都比较仓促,在这次“走出去”过程中,您是如何拍板的?

王雁南:嘉德已经在国内经营20年了,对买家、卖家和整个市场的情况都很熟悉,在经营理念上以及公司运作上还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我们过去也常常在考虑国际化,包括如何扩大影响力和如何向开放的市场学习。其次,由于海外拍品回流越来越多,在入境方面不是太方便,而且海外客户对内地拍卖也了解不多,(在香港拍卖)也是另一种在他们中取得信任的方法。

选择香港,是因为比较容易落地,也便于学习西方成熟拍卖公司的运作。再早几年可能时机还不成熟,到了去年,我觉得机缘有一点成熟了。

就效果来说,我觉得比较能够反映嘉德的文化。嘉德希望把事情认真的做好,当然如果能做大,我们也希望做大,但是我们并不把做大放在第一位。到香港拍卖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自然要花很多精力来试水。国内仍然是我们的主战场,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我们香港的拍卖营业额可能是北京10%的样子,香港嘉德虽然只是我们大陆业务的10%,却是很重要的10%。

《21世纪》:苏富比[微博]、佳士得正在做转型,他们要从传统的拍卖行形象转变为全方位的艺术公司,私人洽购的迅速发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您怎么看未来拍卖行的发展方向?嘉德是否会涉及拍卖以外的领域?

王雁南:周边各种不同的公司都在中国的艺术品领域上有新作为,这都是来发展整个市场。市场越大我们的顾客就越多;市场分得越细,个人的需求都能照顾得到,总体来讲是一个好事。嘉德20年来都是一个拍卖公司,我想今后应该还是一个拍卖公司。

我们也有好多新的项目正在研究和探讨。这还要看时机成熟与否,包括我们有没有准备好、市场有没有准备好,缺一不可。至于新的变化,我们注意到很多收藏家已经都把收藏交给第二代,或是培养了有实力也受到良好教育的下一代。他们从小对艺术品有过接触的,在家里就经过艺术品熏陶。他们的兴趣会在哪里,这是我们要分析研究的新方向。包括他们会喜欢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易,他们会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品。

《21世纪》:嘉德现在已经把海外征集大都放在了香港进行拍卖,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艺术品回流的现象,是否真如大家所言,海外中国艺术品在香港拍卖或北京拍卖,就一定比在纽约或伦敦的中国艺术周录得更高价格?

王雁南:价钱高就产生回流。首先是中国市场好,中国有钱人多了,愿意买中国的东西,自然水涨船高,高于其他市场。衡量香港的市场是否好过西方,得看东西来源。每个人自己算账是最清楚的,如果明明送过来又费钱又麻烦,语言还有障碍,那自然不用找这个麻烦。

况且,谁在出价呢?中国人在出价,内地的中国人肯定比在国外的中国人多。具体是不是每次都能拍得高,这个不好说,也可能确实有这种感觉(价格高于纽约、伦敦)。产生回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价钱高,再一个很多华人和西方人,他们手里拿的中国艺术品,心里还是希望这件东西回到中国,那样他们心里会感到安慰。

《21世纪》:目前国内(不包括香港)70%的拍卖活动,都集中北京,嘉德在其中,以前完全是老大的地位,现在面临着被后来者步步紧逼,您觉得嘉德的优势在哪些方面?

王雁南:竞争一直都有,人多了,这个市场才会更好起来。要是说嘉德有什么事做对了,那我觉得嘉德一直是守住自己的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经营。这就是我们的“宗教”,其他事情我们也做不来。嘉德从一开

始,只有完全不懂拍卖的几个人,但当时的这个理念是正确的,我们朝着这个理念往前走,现在回过头来看是非常正确的。而且我们也很庆幸,我们那时候就明白了拍卖是怎么回事,使得我们现在有这样的信誉度和成功。同行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对这个市场的共同建设。

竞争无外乎就是主要业务以及对客户的服务,专业的程度也是信任的一部分。拍卖就是个“信”字,嘉德最自豪的就是花费二十年打造了一个信任的平台。我们也尝到了甜头,所以我们会继续让我们所做的事情来维护和建设这个信誉的平台,只能让它更有信誉。嘉德不能因为看到外面刮风下雨,就忘记所要做的事情。

“政府对文物回流的支持力度不够大”

《21世纪》:在这过去的20年中,中国拍卖业不断壮大和完善,从嘉德的实际经验来看,还存在哪些遗憾性的地方?

王雁南:我们比较贴近市场,随时体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的收藏家开始有能力收购一些珍贵文物。如果说遗憾,我觉得前十几年政府支持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近几年似乎对文物回流的事情还应该加大力度。

对于很多国宝级的文物,今天是一个机遇。应该满足收藏家的愿望,有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收回来,各方面要支持这些海外的文物回流,因为回流的文件要政府支持才行。在世界范围,中国人拿钱买中国东西的这件事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历史上难找到这样一个时期。

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如果各种政策法规能跟得上,就是顺应了这个潮流。一旦哪天失去今天的市场地位,我们就会觉得非常可惜,后悔当年没有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文物不是说你突然有钱了,我就会把东西卖给你。

要慢慢渗透,等待机会,同时政府的有力配合、才能把好的东西给钓出来。几百年来东西往外走,现在东西回来不要关门、关半扇门。除此以外,我们的诚信环境还不是太好,比如付款,使得我们外国同行对这点抓住不放,确实是尴尬一些。整个社会的私人的信誉体制亟待解决,解决了能够提升国民的自我约束性。

《21世纪》:您觉得这20年来,市场变化除了规模在扩大外,还有哪些方面变化是非常突出的?

王雁南: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市场的成熟。大家对于东西质量高下,以前没那么多认识,大多数买家对拍品了解很浅。现在,收藏的人对拍品研究的非常细,甚至自己设立数据库。他们清晰自己要收什么样门类。有一些藏家建立美术馆,美术馆是要有主题的,美术馆的意义在于不光是自己欣赏,而且要分享,这也是我们收藏队伍成熟的表现。

像龙美术馆大家都知道,他们一开始也是我们很重要的客户。成熟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对东西价格的判断分析,什么东西大概什么价钱比较合理。而且你要判断它是否属于今后再也找不到的东西,这就决定你要用什么样的筹码来换取这个东西是有意义的。对于实战的交易,就要练就相当的心理成熟能力和各种数据的分析能力。

《21世纪》:艺术品拍卖受经济影响的波动很大,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哪些时刻比较艰难,或者说遇到比较大的波折?

王雁南:市场自身是有起伏的。我觉得比较大的一次还是2011年和2012年之间有一个大波折。其实在这之前,世界经济经历过比这个还要大的波折,那个时候拍卖界反而感觉不那么明显,我们分析那时候艺术品价格并不高,整个盘子的资金也不太大,钱多了受影响反而更多一点。

就中国市场总体而言,2009年、2010年、2011年,这几年差不多是每年都一倍或两倍的增长,整个市场份额和价格突然间膨胀。2011年以后到了2012年有明显的下滑,这个明显下滑是不是跟经济的下滑的程度同步我不敢说。

2012年相比2011年,突然间市场份额小了近四成到一半。但是我们这个拍卖市场常常会滞后于大的经济趋势。这个变化大家都还是觉得是好事情,让市场冷一冷,让大家更成熟。原来这种追着涨,大家涨的心都毛了,也不是个办法。

《21世纪》:纽约媒体前段时间对中国内地拍卖进行质疑,包括赝品、关连交易、虚假成交、迟付拒付这些情况存在,您如何评价这些现象?

王雁南:拍卖是新的行业,从计划经济刚转上市场经济出现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机会,法律法规也不一定马上到位,这个市场诚信也不到位。应该说行业内部大家还是在努力的来促进市场和企业的规范化,当然有些人做得好一点,有些人可能落后。

西方对于中国突然间数字跳到世界前几名,当然会有一些不习惯和疑惑,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想经过西方报纸几个记者做了很详细的访问,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这件事也不是坏事,它提醒我们行业到了被别人注意的程度。

这至少证明中国强大了。得到被注意的同时,他们发现我们有一些问题,你说这些都不存在吗?我们整个行业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吗?那我也不敢说这话。我相信每一个企业最终都会赞成拍卖行业协会对行业净化。因为这是对大家有利,没有理由反对这个,也可能有一些公司一开始想不通,但最终都会想通的。

《21世纪》: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家国际拍卖大鳄,现在也在中国进行首次拍卖。就您如何看待外资拍卖行跟中资拍卖行这两个阵营的竞争格局?

王雁南:如果说国内的拍卖公司有什么优势的话,就是本土。我们对市场环境和人的了解更多、更深。因为离了人的话就没有什么可谈。再者,中国艺术品的专业性应该还是国内的专家,国内有各种博物馆,各种权威性专家,然后有这些专家培养出的学生。

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了解上,我觉得在本土公司的专业程度有机会比国外的公司更深。至少现在看来对于外资还是有许多限制,只允许拍非文物的拍品或者是西洋的奢侈品。当然,中国的市场如果真是对西方艺术需求很大的话,那他们应该会做得比较好。不过我们的重点放在中国的传统和当代艺术方面。

《21世纪》:现在收藏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你怎么建议那些新藏家去建立自己的收藏?

王雁南:我觉得不能太心急,时间太短,这个市场会教育大家的。所以我们还会不断的宣讲,收藏也不一定收藏贵的,特别是新入市场的,不一定要买那种看起来能赚钱的艺术品。你可以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很多拍品很有艺术性,价钱还不贵,其实不贵的好东西将来会贵的。

不贵的东西如果艺术性好,历史性又好的话为什么不买呢,当然应该买。应该开始建立这样的收藏:等你都准备好并建立收藏了,市场突然起来,大家又一窝蜂去追,说你好聪明当年就买了,都是这样。每一件东西起步都有很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