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张伐的作品 挖掘《农家乐》失败原因

2019-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9年5月,上海获得解放后,国民党电影机构很快被"东影"派出的钟敬之会同留守上海的于伶.徐韬等革命电影工作者接管:当年11月,上海电影制

1949年5月,上海获得解放后,国民党电影机构很快被“东影”派出的钟敬之会同留守上海的于伶、徐韬等革命电影工作者接管;当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上影厂主动寻求转型,由传统的都市市民题材向农村大众题材靠拢,经过一番筛选,他们选中了由山西编剧孙谦编写的一个乡村题材剧本。很快,1950年,年轻的电影演员卫禹平、秦怡、张伐、白穆、仲星火、杨梦昶等人就被派往位于胶东半岛的山东莱阳地区,参与拍摄这部影片、也是上影厂建厂以来的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因伤复员的军人张国宝(卫禹平饰)在回乡火车上偶遇洋棉种植推广队。此刻,在他的家乡杜家庄,翻身农民分到了牲口、土地和梨园,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张国宝的父亲张老五(张伐饰)是个旧脑筋,只信老经验,不接受新事物,对于种洋棉这件事,他公开唱了反调。张老五的反对,再加上村里被斗地主杜天成(白穆饰)从中捣鬼,弄得村民们人心惶惶。 《农家乐》这部电影创造了影史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文学剧本、上影厂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登上《大众电影》封底和封面的中国影片。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剧本并不是真正来源于生活,而是编剧孙谦根据从报纸、文件上得来的一些概念,确定了教育农民生产发家、提高生产、支援工业的主题。浮于想象、受制于“主题先行”,孙谦展现土改后新农村真实图景的愿望并没有能够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农家乐》上映后,有的观众认为影片过于强调科学知识而抹煞了老农民日积月累的可贵经验,电影界内部也批评这部影片“鼓吹发家致富”、“鼓励走资本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