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国石之寿山石雕刻技术的发展
“银浦流云初度月,空碧挂团团。照夜珠胎贝阙寒。光彩满长安。春风为拂新沙路,珂马款天关。篆印金窠红屈盘。嵬磊押千官。”这首诗出自北宋著名词人毛滂的《武陵春》,赞颂的是我国四大名石之一的寿山石。良马需要伯乐来发现,好的石头若不经过雕琢,依旧是顽石一块。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国四大国石之寿山石雕刻技术的发展。
1.寿山石雕刻的发展历史
简单来说,寿山石的雕刻起源于南朝,兴起于唐宋,盛行在明清,复兴与当代。
据资料记载,目前发现的历史年代最久远的寿山石雕刻实物是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山的一座南朝墓葬中发现的“石猪”。 该石猪高1.1厘米、长6.4厘米,呈伏卧状,是用长方形条石料稍加琢磨,再用简单线条刻画形象。其石质经鉴定为寿山老岭石,年代为南朝(公元420—589年),距今约1500年。此后,还是1954年,又在一座位于福州仓山乐群路的南朝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寿山石雕刻的“石猪”作品,经鉴定亦为寿山老岭石。由此我可以确定,寿山石雕刻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就已经开始了。
到了唐宋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宗教昌盛,特别是文化和宗教,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呈现出了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泱泱大国风度,佛教迅速发展壮大,并且兴盛了起来。大家都知道,寿山石出产与福州,而福州素来又有着“佛国”之美誉,自然寿山石雕刻的兴起与佛教的发展和兴盛,有着极大的关系。据传,当时住在寺庙里的僧侣常在汲水或耕种时发现寿山石,因见其温润可爱,于是常常就地取材,寻捡寿山石,再磨砺雕琢成佛像、香炉和念珠之类的佛教用品,除供寺院使用之外,还常常当做礼品馈赠给香客。从此,寿山石雕刻品开始随着香客流向山外,传名于世。
元明之间,因为寿山石洁净如玉、柔而易攻,所以寿山石印章便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汉、斑驳淋漓,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在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又得到了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的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使得寿山石印章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和珍藏之宝。
清代是寿山石雕刻的昌盛时期,据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据说当年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石刻制而成,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在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刻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寿山石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每个时代赋予艺术创作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是不同的,寿山石雕刻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趋于成熟的,因此,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件寿山石雕刻作品,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追求、艺术情趣,以及人生态度。
2.寿山石雕刻的流派传承
说起寿山石雕刻的流派传承,就不得不提到石雕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杨璇和周彬。
杨璇,又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间客居福州,首创“审曲面势”雕刻法,即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顺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画面,形神兼备,情趣盎然。杨璇在人物和兽钮雕刻上,技法特别精到,是公认的寿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古朴,独具匠心。
周彬,字尚均,闽南人,尤擅钮雕,其技艺超凡,名冠当时,所制印钮被专称为“尚均钮”,多为地方官吏进贡朝廷,作为皇家秘藏之珍。
这二人可谓是清康熙年间寿山石雕的一代宗师。清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发扬周彬、杨璇的寿山石雕工艺传统,各得其真,并各自收徒传艺,各扬其长,此后又经世代相袭和发展,形成了两个有同风格的寿山石雕艺术流派,也就是“西门派”和”东门派“。
什么是西门派?“西门”是福州区域的方位名称,由于“西门派”的鼻祖潘玉茂是福州西门外凤尾村人,他的弟子们又多集中在这一带,所以就称为“西门派” 。“西门派”雕法以“薄意”为主,所以又称为“薄意派”。该派雕品以印章和小品为主,其风格清新俊雅,书香气很浓,专传颂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收藏、玩赏和使用。在传承上,“西门派”沿袭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一般是父子兄弟相袭,或是师徒相袭。
什么是东门派?“东门派”也称“圆雕流派”,是寿山石雕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清同治、道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传人有100多人,主要散居在福州东门后屿及其毗邻的横屿、樟林、寿岭等几个村。 该派雕品内容广泛,除制作印章外,更多的是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与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鸟等观赏性陈设品,供应民间和市场需要。其雕品主要雕法是圆雕,修光善用尖刀,精巧玲珑,矫健华丽,作品雕镂结合,追求装饰效果。
除了“东门派”和“西门派”之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还出现了“学院派”,是指从大中专美术院校毕业后,从事寿山石雕工艺美术事业的专业人才。在“院校派”中,王则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在注重比例、透视等写生法的同时,把现代美术理论和雕塑绘画之要素与石雕艺术相结合,使长期以来以具像为主的寿山石雕艺术冲破传统技法,体现了创新的理念。
以上就是巴陵时尚网小编为您提供的中国四大国石之寿山石雕刻技术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的珠宝知识吗?请点击收藏知识。更多宝石知识尽在巴陵时尚网收藏知识宝石专区: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