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禾版高山下的花环 再读《高山下的花环》有感
烟草在线专稿 国庆期间,我从电脑上再一次拜读了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的军事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书中人物的典型事迹再一次感染了我。记得第一次阅读这部小说,还是在1982年的夏天,当时我在西南边陲的一个边境小镇的一支野战部队营部当通讯员,正是热血沸腾的青春时期。
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描述了解放军某部九连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作战前的连队生活、参战经历及战后休整的情况,是一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优秀作品。记得当年在营部跟战友抢着读《高山下的花环》,让我热血沸腾,直至泪流满面。
我是1978年10月参军入伍的。1979年2月18日,我所在团直二炮连出境到越南封土地区作战。在整个对越追击作战期间,我所在的连队有3人牺牲,是全团参战部队中牺牲人数最少的单位。我也在这次对越作战中经历了战火洗礼,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同批入伍战友中最早入党的佼佼者。
虽然我所在连队牺牲的人少,但是我同批入伍的石阡籍战友却有不少人牺牲。在整个对越作战的数年间,石阡籍干部战友有26人长眠在南疆,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作为战争的参加者,时隔34年再次阅读《高山下的花环》,也自然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许多事让生活在今年的人们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副连长靳开来带领战士在越南战场上砍甘蔗为什么说是违反纪律?身为连长的梁三喜为什么还会欠下720元的外债?为什么烈士牺牲后,家里得到的抚恤费只有几百元?对于这些问题有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参军入伍的时候津贴是每月6元,连长的工资也只有60元左右。
梁三喜的家在农村,那时还未包产到户,没有分责任田,更不说社保医保这些保障性社会福利,所以作为部队干部的梁三喜欠债也很自然。
李存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塑造,向人们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最可爱的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会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捍卫国家的尊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梁三喜的母亲及妻子韩玉秀是老区人民淳朴善良的缩影,她们用抚恤费和卖猪仔的钱来帮梁三喜还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死债不能死"是老区人民对军队的挚爱,是"诚信大于天"的体现。
今天,重读《高山下的花环》,我认为烈士是军人的精神归宿。这是因为,面对死的威胁,社会大众都拥有法律赋予的紧急避险权,但军人只要国家和人民有利益要求,他们就会义无反顾选择死亡,这是军人的牺牲精神,也是军人的价值所在。值第三个"国家烈士纪念日"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悼念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英勇牺牲的先烈,告慰长眠在南疆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