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怎么拼 民众拼经济怎么拼得过台当局的牵制
民众拼经济怎么拼得过台当局的牵制
台湾 经济 “一例一休”
媒体声音
台湾《联合报》今天发表社论表示,企业和员工都在拼经济,台当局却进来搅局,硬要困死双方;民间的努力都被台当局抵销,台湾经济还有什么前景可以期待?
文章摘编如下:
多年来执政者常以“拼经济”作为施政口号,久而久之人们便留下一个错误印象,以为拼经济的责任在台当局,而台当局似乎也以此自居。事实上,无论就投资、生产或消费面看,拼经济的主力角色早就转移到民间,公部门已沦为陪衬。一旦认清这项事实,民进党当局对于目前“一例一休”新制引起的滔天民怨,就应用不同的思维设法纾解,而不是为了维护颜面而一意孤行。
任何政策,都必须求取手段与目的之相称,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检视“一例一休”实施后的种种现象,有多少劳工因获得固定休假而雀跃,我们无从得知;但近三个月传出之劳、资和社会大众的适应不良及怨言载道,却是无日无之。这点,民进党当局恐怕不能装作视而不见。
“一例一休”的冲击可归纳为几类:第一,对劳方而言:因资方大量减少加班安排,使得原来高度倚赖加班费以增加工作所得的劳工,陷入实质薪资不升反降的境地。科技大厂的员工对此或许感受不深,但底层劳工却受创最重最深。
第二,对资方而言:高达二至三倍的加班费,造成经营成本大增;七休一的僵硬规定,也增加了产业人力调度的困难。其中,尤以工时不固定的服务业及资本不雄厚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第三,对社会大众而言:由于各行各业趁机调涨物价,公用事业甚至率先提高费率,消费者当即面临了支出增加的局面。此外,许多企业调整营运形态或减缩营业时间,民众原本享有的及时、贴心服务也因此缩水打折。
上述冲击,有些只是短期现象,劳资、消费者各方经过若干时日的磨合,即可逐渐调适。然而,制度的改变也会对社会心理、劳资关系、乃至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的形塑或侵蚀作用;民进党当局若明知存在不利影响,却不设法修正,只会使祸害日积月累。其结果,今天以为是跃进一步的休假改革,明日可能成为导致经济神经瘫痪的病毒,将后悔莫及。
比较毋需过度忧虑的短期现象,例如,一些民生物价的小幅调整,只要台当局保持密切注意,防止集体哄抬,物价温和上升倒可破除通缩的魔咒,刺激经济。问题在,如果劳工因无法加班而导致实质所得下跌的障碍不除,基层苦劳面对物价上扬即是不可承受的重担;“一例一休”非仅无法嘉惠他们,反而使其陷入更深的困境。政策失当致驱民于渊,莫过于此。
至于值得忧虑的长期问题则是,民进党当局用“工厂法”时代的制度和思维,来框架服务业占七成的现代经济,绝对不合时宜。事实上,现代科技大厂、电子商务、跨境营运面对的是廿四小时的全球化竞争,所涉及的劳雇关系和人力安排,均迥异于官员脑袋中的想象。
如果不把制度弹性还给企业,让劳资双方透过劳雇契约各取所需,这套“政府本位主义”的制度不仅大大破坏现有的劳资关系,更将扼杀新兴产业崛起的可能。试想,企业和员工都在拼经济,台当局却进来搅局,硬要困死双方;民间的努力都被台当局抵销,台湾经济还有什么前景可以期待?
有些官员动辄引述欧洲商店周末多半关门的景象,认为那就是台湾“一例一休”渴望达成的目标,这其实是取法乎下,不知所云。如果知道法国青年失业率20%、西班牙更高达40%,大家应该对台湾现在“有工作做”感到分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