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全病逝 赵志全:靠科技创新解决“看病贵”
赵志全,1956年出生于山东费县。1982年从青岛化工学院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一家校办工厂——— 郯南制药厂(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1987年成为郯南制药厂厂长。如今,赵志全是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南制药药物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
省科技最高奖的光环之下,赵志全依然一脸的谦和,“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为百姓降低用药成本。”
账面资产 万元艰难起步
1956年,赵志全出生于山东费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82年,他从青岛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当时的一家校办工厂——— 郯南制药厂。1987年,临沂地区对郯南制药厂进行公开招标承包经营试点,有备而来的赵志全脱颖而出,担任该厂的厂长。
当时,这家药厂账面资产只有19万元,启动资金只有2万元,仓库的原料仅能维持3天生产……在自身科研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赵志全四处奔波于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寻求合作。终于,他在山东中医学院“淘”到了一个科研项目,这就是国内首创的新药“银黄口服液”。
经过校企双方的通力合作,赵志全和他的团队最终开发出“银黄口服液”,并一炮打响,投产后年产值达3000万元,利税超过1200万元。3年之后,郯南制药厂更名为鲁南制药厂,年产值达1700多万元,利润160万元。
科技是企业飞翔的“翅膀”
赵志全始终相信,科技和人才是企业乘风飞翔的“隐形的翅膀”。从小小的“银黄口服液”身上,他看到了科技创新的巨大威力,从此就紧紧地抓住这个“方向盘”不放。
上世纪90年代初,赵志全亲自挂帅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顶着压力投资1600万元进行西药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国家新药的研制与顺利投产,使公司在西药生产经营阵地上又抢占了一个重要的桥头堡。
在赵志全的全力推动下,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又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01年以来,鲁南制药平均每年科研经费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9%到12%。目前,该中心已拥有18个博士实验室, 2万平方米的生物工程中试车间可同时进行10个生物产品的中试,已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借梯上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是与公司设立企业技术中心相辅相成的科研战略。”20年来,鲁南制药先后和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40多家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仅科研成果的嫁接,就给公司带来了近10亿元的效益。
靠创新为百姓降低用药成本
采访中,赵志全对记者说,“我省的医药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大部分产品都是靠进口和仿制,成本较高,我们自主创新的医药产品比较少。只有靠自主创新,才能为老百姓切实降低用药成本。”
赵志全认为,要减少百姓的用药支出,企业必须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药,实现规模化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只有如此,药品价格才会真正降到合理水平。“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努力研制出来的最典型产品就是‘鲁南欣康’。
我们的产品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疗效一样,但由于是自主研发,成本降低了很多。”说这话时,赵志全很是欣慰,“原来进口的药品成本大约有200元,我们的产品成本也就是40元左右,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市民的用药成本了。”“我们会推出更多的自主创新的药品,与国外药品竞争,”谈到未来的目标,赵志全充满信心,“同时,满足更多群众的需要,切实让群众合理用药,降低用药成本,真正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