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大将关羽的美称有哪些及名字由来
从关羽身后若干年开始,他的各种美誉尊称开始不断的增加。由于他“义不负心”,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断首捐躯”。因此,千百年来,朝臣黎庶敬慕关羽“忠义仁勇”,视其为忠义楷模,仁勇化身。历代帝王为旌表忠义,步步加封,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后世百姓以“神”膜拜,景仰日深,使其“忠 义仁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也是关公文化的中心内容。
蜀后主刘禅在景耀 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
宋代徽宗在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 ;三年改封“崇宁至道真君”;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又封“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32年)敕 数封为“义勇武安王”;南宋时,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孝 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加封“英济王”,十四年(公元1187年)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朝时,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朝太祖洪武元年(公复原封“汉 寿亭侯”,二十七年(公元1374年)称“汉前将军寿亭侯”;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赐庙曰“ 忠武”;神宗十年(公元1552年),崇封“协天大帝”,十八年(公元1590年)加封“协天大帝护国真 君”,三十三年(公元1665年)崇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在清朝,世祖顺治 九年(公元1652年),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礼部钦奉圣旨避关羽之讳, 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谥“神勇”,三十三年(公元1763年)加谥“灵佑”,封号为“忠义神灵佑 关圣大帝”;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加封“仁勇”;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加封“威显”,其封 号最终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美髯公这一美称。
关羽的这个美称如何得来呢?在古代,胡须是男性特有的象征,它在男子汉的美容和风度上有特殊的作用。在我国京剧舞台上,胡须的多少、长度简称通行证,往往与剧中人的年龄、身份、性格有密切的关系。胡须在《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中也不例外,如虎须张飞、短髯庞统、长髯曹操、紫须孙权、黄须曹彰、白髯王朗,其中描写最细的要算"美髯公"关羽。书中写道:关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当时二尺合现在尺码也有一尺四寸左右,真可谓长也。
关于"美髯公"称呼的来历,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曹操请关羽赴宴,关羽酒醉,撩起长髯说:"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曹操问道:"云髯有数乎?"关羽答:"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少皂纱囊囊之,恐其断也。"曹操捐赠以纱锦作囊,与关羽护髯。次日,早朝见汉献帝。献帝见关羽一纱锦囊垂于胸前,便问何故?关羽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献帝令当殿披指,过于其腹。献帝说:"真美髯公也!"此后,人皆称呼关云长为"美髯公"。我国古代男子,要是没有胡子或者胡子太少,当时就被认为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