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女孩没人喜欢没人爱 乖乖女大改造
有一个万能金句,叫做“你是个好姑娘”。
你表白时男神这样回应,你失恋时闺蜜这样安慰,连你在公司竞岗失败、黯然神伤时,也会有要好的同事这样给你打气。总之,在你人生最倒霉最悲催的时刻,这句话一定会萦绕在耳边。
难道好姑娘就注定没人喜欢、被人背叛,争什么都争不过别人?
嗯,事实的确如此。
听说你又在爱情中挂了科?
好友小乖被家里安排了相亲,相亲对象恰好是她的喜欢的类型,双方言谈甚欢。看着她一脸幸福的样子,我都以为这次真的好事将近。
然而过了几个月,小乖忽然在群里哭诉说,相亲男另结新欢了。大家同仇敌忾地谴责了一番后,小乖才道出了原委。原来,相亲结束后,对方一直很主动地联系她,连续N个周末约她吃饭看电影,但她一方面存心想考验对方的真心程度,一方面觉得女生必须矜持稳重不逾矩,于是一次也没有答应。
在最近一次邀约被拒后,相亲男回了一句“好吧”,就再也没有了音讯。小乖心里着急,又坚信女生不能主动联系男生,于是两人就这样断联了。直到小乖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他与新女友的合照,还配了一行文字“终于等到你”,恩爱秀得连路人甲都要被闪瞎。
这是一起典型的好姑娘爱情悲剧事件。从始至终,小乖就像一个小公主,虽然早就动了心,连50年后金婚的场景都脑补过了,表面上却稳如泰山、深不可测,导致对方屡屡碰壁、心灰意冷。
小公主们想要的理想爱情,要求对方单向地付出。就像童话里的睡美人一样,在古堡里沉睡一百年,什么都不用做,自有英俊的王子披荆斩棘、上门求婚。
除了“小公主心态”,好姑娘们身上最常见的还有“托付心态”。如果好姑娘们顺利结婚,婚礼上,她们的父母一定会依依不舍地叮嘱新郎:“我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今天就交到你手里了,你以后要好好照顾她。”
父母之爱无可厚非,不过,一个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是无法被托付给另一个人的。而那些从小备受宠爱、无需自己做任何决定的好姑娘,身处亲密关系中往往会显得很幼稚,她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一味等着对方为来引导和负责。
爱情是甜蜜还是冷淡,婚姻是忠诚还是背叛,全由她们的另一半决定,而另一半的一举一动也时时引动着她们的情绪,一点点蛛丝马迹就可能引发火山爆发。
被动的好姑娘会害怕爱情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那是一片陌生的领域。
她们虽然已经成年,但情感发展阶段停止不前,爱的客体仍然是父母,也缺乏进入成人世界的动机。因此,她们所期待的关系,也是如母婴关系一般,保持着永恒和静止状态,有着太多的理所应当。
但是,爱情是激情、亲密和承诺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如果一味求稳,只想要承诺和亲密,而拒绝带有一点“危险性”的激情成分,反而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危机。
“好”是一件铠甲
好姑娘最为人称道的品质之一,就是稳重不轻佻。不过,“稳重”的一面是沉稳和踏实,另一面则是沉重、刻板。
“稳重”往往伴随着情感表达的不顺畅,而根源又可以追溯到早年成长经历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一个孩子在向父母真心实意地表达“我爱你”时,遭遇到了负面的回应,诸如:
“从哪儿学的这种话,真肉麻!”
“你是不是又做了什么坏事?”
“你神经病啊!”
那么,情感表达被拒绝的经验就会导致一种羞耻感,并被带到成年后。“真情流露”等于肉麻、丢人、不正常,所以它被严格禁止。面对别人的情感表达,她也会感到很别扭,然后疑虑丛生,本能地去分析那些莫须有的潜台词。
她足够“可敬”,愿意无私付出,默默牺牲;却不够“可爱”,习惯与内心真实的情感保持距离,让自己和对方都感到压抑而沉重。
而当有矛盾产生时,被谴责的也往往是她们的另一半——“和这么好的姑娘在一起,你怎么还不知足呢?”
学会“稳而不重”,是这类好姑娘成长的第一步。
“稳”在于有强大的自我和主见,有清晰的自我界限,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被外界影响,牵着鼻子走;与此同时,允许情感、欲望自然地表达和流动,调动右脑潜能,提升感性直觉,从沉重压抑走向柔软放松。
栗子是另一种好姑娘,她与爱情绝缘的原因,在于麻木无感。别人都是失恋好几次之后才会“累觉不爱”,而栗子在8岁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感受。她的父母都是脾气火爆的人,家里最温和的沟通方式就是吵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直接以武力解决问题,拳脚相向,还动过刀子。
父母之间伤害性的表达方式,加上家常便饭式的离家出走,让栗子从小就对把婚姻视为一场灾难。后来,她生长出了厚厚的心理保护壳,隔绝了所有可能发展的感情,从来没有动过心。
上学时,她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工作后,她又成了心无旁骛的职场精英。她说:“我不会爱上任何人,只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成了一种近乎绝望的自我防卫措施,把注意力集中在“变得更好”上,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她规避风险,杜绝童年创伤重演的可能性。
“爱无能”、社交恐惧、不自信……这些让人厌弃的“心灵BUG”,都可以在“好”的表象下被若无其事地掩盖住。
只是,压抑、防卫、隔绝情感,像遇到危险的动物一样进入“假死”状态,这些只会让我离内心越来越远。而鼓起勇气和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并在这个过程中跌跌撞撞,一点点发现自己创造关系的能力,这才是疗愈旧伤的开始。
“好姑娘”的反义词是什么?
在23岁之前,我一直是个好姑娘,循规蹈矩地做着那些“应该”做的事情,凡事都挑看起来成功率最高的路线走。
读研选了不喜欢的专业方向,原因仅仅是“难度”比较小;
和几乎无感的人谈恋爱,只是因为他主动追了我。
不久后,我遭遇了学业生涯中最严重的打击,而那个看似纯良无害的暖男也劈腿了。
为什么好姑娘总是没法岁月静好?
因为她们固守着这样的限制性模式:过于被动,在内耗中磨钝了锋芒和棱角,低估自己的能力。然而,因为恐惧而做出的选择,往往只会导向最让人恐惧的结果。
好姑娘的经典台词还包括:
“如果要我主动才有可能,那就证明他不是我的,强求也没有意义。”
“还是稳妥一点好了,不要瞎折腾。”
“我就是太善良了,才会被人家耍。”
“有什么好争的,争也争不过。”
“我感情/事业不顺,可能就是注定的吧……”
电影《冰雪奇缘》里的艾尔莎女王就是典型的好姑娘,有责任感、善良、自制力强、不愿伤害别人。代价则是多年离群索居,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强大的魔法,连亲生妹妹也不敢相见。
而当她离家出走,释放了压抑已久的能量,自如地在雪中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也由此学会了控制魔法。
好姑娘们正是如此,明明拥有创造的能力,却一直在费尽心思地压抑、隐藏、忍受和转移注意力,不敢接手自己的人生。直到被生活逼到忍无可忍的一天,小宇宙终于爆发,才发现原来自己有选择、有主见,还有巨大的潜能,由此走出了自我怀疑和自我消耗的死循环。
“好姑娘”的反义词并不是“坏女人”,而是“真实表达自我的姑娘”,直率可爱,敏锐有趣,活色生香,不被标准和规则所束缚,也不会紧绷着自己,试图控制别人。
脱离了好姑娘的行列后,我过上了一种“非主流”的生活:
在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游刃有余,空闲时间进修着自己感兴趣、却又和主业无关的课程;结识了一个看似差异巨大,而三观、兴趣爱好以及生活习性却契合无比的男朋友。
最重要的改变在于,我不再因为恐惧而做任何事情,而是把自己的意愿放在第一位。
毕竟,只有经由一个快乐的过程,才有可能到达一个幸福的结果,无论是感情还是事业,从来凑合不得。
如何打破“好姑娘”魔咒?
看见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你对一个人有好感,但对方并没有什么表示。于是,你需要做一个决定:是把握机会,主动去接近他,培养感情,还是赶紧撤离,相信更好的在后面?
两种选择都是正确的,唯一需要考量的是动机。你打算撤离,是因为害怕被对方拒绝而丢了面子,是相信女追男没有好结果,还是确实想清楚了,他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在做每个决策时,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看清这个决策背后是否带着某些恐惧与焦虑。看见是疗愈的开始,你愿意正视情绪和旧伤,它们就会从潜意识里浮现出来,呈现出最真实的样貌:
原来,不敢主动表达情感,是由于从小被要求做个理性内敛的人;
原来,不懂得拒绝别人,是因为一直习惯于用所谓的付出来交换别人的爱;
原来,对谁都无感,深度“爱无能”,是害怕暴露了内心的柔弱之处,被再次伤害。
这些“心灵BUG”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只要你肯充分共情自己。
走出别人的期待
当一位乖乖女第一次想要自己做主,来自身边人的阻力不可避免。
父母:“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不听话了?”
爱人:“折腾什么,你咋不上天呢?”
朋友:“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模糊的自我界限,曾经带给我很多安全感,路一早就铺好了,无需思考,只要沿着走就万事大吉。然而,除了安全感之外,我还需要成就感,这意味着必须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离开家庭,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与此同时,我要学会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使对方是我的至亲好友,我也没有义务满足他们的所有期待。
与其心怀不甘与怨怼,辛苦地为他人的期待而牺牲,不如花些精力去学习高情商的矛盾处理方法,学会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向那些你真正在意的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主见。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坏女孩扛着枪指着别人的脑门抢糖吃,好女孩把自己的糖小心地留着,一直留到坏了。
你说,谁会更幸福呢?
其实,“好”只是一种幻象,保护着你的脆弱和自卑,却也让你对最真实的自己视而不见,不断以“世界很危险,我很脆弱,所以必须做个好姑娘”来自我催眠。其实,你早已有了足够的力量去面对世界的一切未知。
姑娘,你可以善良,但也要有点锋芒。善良不是委曲求全,无私奉献。
真正的好姑娘是可柔可刚的,当世界对你好,你可以温柔相待,当世界对你不公,你也能拿起武器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