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历史结局 历史上司马懿的结局是什么
司马懿乃是最杰出的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那么司马懿在历史上的结局是什么呢?让我来看看吧。
历史上司马懿的结局是什么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谥号后改为文宣。但《三国志》和《晋书·文帝纪》均记载谥号为“宣文”,故多以后者为准。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历代评价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叙述了司马懿的业绩和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何去非对司马懿的忍耐、气度和用兵能力,都给予分析,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植: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曹叡: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吴质: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陈矫: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毌丘俭、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虞预: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悌:①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②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才。可,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15] 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司马光: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
黄道周:司马魏人,从讨张鲁。备争江陵,请乘蜀土。言虽不从,大志已睹。关羽震樊,魏欲避许。懿请结孙,因而斩羽。孟达虽降,意犹首鼠。八日往擒,尽惊神武。诸葛出祁,以懿御悔。利则急驱,屯则守伍。巾帼相加,亦不妄举。食少事烦,早知其苦。五丈秋风,更辈无补。料死料生,功已足数。文懿反辽,视鱼游釜。计日攻虚,破之若取。后晋帝基,皆懿遗祜。
罗贯中: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毛宗岗: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蔡东藩:从前王莽、曹操、司马懿、刘裕诸奸雄,其险恶犹不若温也。
毛泽东: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他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柏杨: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