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厉害 为什么金刚经大家都觉得很厉害 金刚经是怎样影响你的?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谢邀:<金刚经>是我读的第一本经,每次读都有不同收获.从来不敢认为自己真"读懂了".但若真以为自己读懂了<金刚经>,但凡有一丝一毫此心"非狂即愚".以下是德山宣鉴禅师的故事:德山宣鉴,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市)人,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享年84岁.他20岁时出家,研习北禅,经常向僧众宣讲<金刚经>.因此德山在很年轻时就得了个绰号,叫"周金刚".他参禅的心得:&

谢邀:《金刚经》是我读的第一本经,每次读都有不同收获。从来不敢认为自己真“读懂了”。但若真以为自己读懂了《金刚经》,但凡有一丝一毫此心“非狂即愚”。以下是德山宣鉴禅师的故事:

德山宣鉴,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市)人,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享年84岁。他20岁时出家,研习北禅,经常向僧众宣讲《金刚经》。因此德山在很年轻时就得了个绰号,叫“周金刚”。他参禅的心得:“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降,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已成为佛门中的经典语句。宣鉴对自己的修持颇为自负。

德山宣鉴禅师原本修行北方佛法,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宋《五家正宗赞》说他“初讲金刚经。名冠成都。”《五灯会元》记载:“德山宣鉴禅师,20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台湾佛学大家南怀谨先生赞德山宣鉴是:“专门讲《金刚经》,佛法学问好极了,无论在宗教、学术还是哲学方面的成就都高得很,名气很大。”

这位简阳老乡听说南方禅门也以《金刚经》为教本,而且法度十分兴盛,心里很不服气,说:“出家人经过千劫万难学佛的威仪举止,尚不得成佛,南方的魔子们竟敢狂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是他发誓南下挑战,与他们一论高下。他说到做到,用挑子挑了自己研习《金刚经》所得的心得体会《青龙疏抄》(100卷),不畏路途艰险,出川东下。

但是,德山万万没有想到,他不仅没有挑战成功,最后反而成为了南方佛门中的一代宗师。佛教典籍记载,德山宣鉴寻找论战对手的途中,因饥饿曾向一卖点心的老婆子讨要食物。那老婆子指着他的挑子问:“你挑的什么书?”德山宣鉴回答:“《青龙疏抄》。

”老婆子又问:“你讲什么经?”德山宣鉴再答:“《金刚经》。”老婆子继续问:“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我就施予你点心;你要回答不上,就请你去别处去讨吧。《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不知道您要讨的是哪个心?”德山宣鉴一下子愣了。

他没想到,一个普通的乡野老妇,竟然也熟悉《金刚经》!并且能提出如此艰深难答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警惕起来,心想一定得小心对付这些“南方魔子”才行。

他最终选定的论战对手,是龙潭寺著名的叫崇信法师。据说两人初次见面时,德山宣鉴目中无物,自恃非凡,径直奔向崇信的法堂,高声大叫:“久闻龙潭大名,一旦来到到此地,为何不见潭,也不见龙?”此时端坐于法堂禅座上的崇信,见一黑汉奔来,不慌不忙地欠了欠身,淡淡笑道:“潭不见,龙也不见,可你不是已经亲自进入了龙潭吗?”德山宣鉴顿时被这一句简单的回答给镇住了。

是啊,既然你已经到了龙潭,且身在龙潭之中,却熟视无睹,对于参禅之人来说,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你悟性太差。

乡野村妇的诘难,可以推说是胡言乱语。但崇信法师不经意间的妙语点拨,却是不服不行了。于是德山宣鉴在龙潭住下,以切磋为名,继续寻找崇信的漏洞。一天晚上,德山宣鉴站在崇信身边。眼看时间很晚,崇信说:“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德山宣鉴礼貌地打了声招呼,走出法堂朝外一看,说:“天好黑呀。

”此刻,崇信法师点燃一根纸烛,伸手递与德山宣鉴,意欲与他照路使用。德山宣鉴伸手去接,崇信法师忽然“扑”地一口将纸烛吹灭。此刻,德山宣鉴心中豁然开朗!澧阳路上遇到卖饼婆子时就积起的疑团,由此烟消云散。于是倒身便拜。

“你见到了什么?”崇信问。

“心中之灯。”德山宣鉴回答。

灯燃即见物,灯灭即迷茫。灯光的有无,只决定所见对象的存灭,见物闪现是见,见物消逝即使一片黑暗也是见,见与不见都是见,这个见就是“见性”的见。也就是说,超越见与不见的对立之上,有一个决定着能见与所见的自性本体。所以,燃灯、吹灯的刹那交替,使德山宣鉴在明暗的变幻中,见到了自性。纸烛虽然灭了,但德山宣鉴的心性之灯却通体明亮地照耀起来了。

第二天,崇信法师升座,对众僧说:“你们中间有个黑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日后他将到孤峰顶上,替我立道行法去!”

德山宣鉴自知得到崇信法师心印,对于南禅从疾恨到心服,便把从四川简州带来的《青龙疏抄》堆在法堂前面,举着火炬对众僧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玄。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意思是:“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也只不过像一根毫发放置在太虚世界那样渺小;把所有的微妙都穷尽了,也只是像一滴水汇入浩瀚的大川那样微不足道。”然后,他将《青龙疏抄》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