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后代 我们走后 李一氓的书房空荡荡了
□本报记者吴梦琳 3月2日下午,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彭邦明的深蓝色工作服上,沾染了些许灰尘,他正在忙着整理馆藏的古籍和文献。
这其中,就包括革命家、文学家李一氓生前捐赠给省图书馆的2000余册珍贵古籍。 晚年时,李一氓将毕生收藏的书籍和文物全部捐赠给家乡四川。1988年,时任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的彭邦明,连同当时的四川博物馆(今四川博物院)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到北京李一氓家中,接收李一氓捐赠的古籍和文物。
目前,省图书馆正在筹备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文献馆以及李一氓生平与藏书展。
届时,这些尘封的珍贵古籍将亮相,见证这位传奇老人的书香一生和四川情怀。 一 戎马一生不离书香 李一氓(1903—1990),出生于四川彭县(今四川成都彭州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诗人和书法家。 20世纪80年代初,年届八旬的李一氓,出任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领导了包括《中华大藏经》《全明词》《全清词》等重大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的完成,推动整理出版古籍达3500余种,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实际上,李一氓自己也一直在广收典籍,并进行深入研究、著述颇丰。
“李一氓收藏书籍和字画很早,应该是在战争时期就开始了。”彭邦明说。在《李一氓回忆录》中,李一氓详细记述了自己收藏书籍的过程。
他开始收藏书籍,始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那时,在江苏淮阴,李一氓看到有战士把字画屏幅铺在地下睡觉,部队转移后,那些字画遗留下来无人收拾,李一氓觉得有些可惜,便让警卫员替他一幅一幅地卷起来带回去。
在淮阴的小市上,也不时有人拿来一些旧字画、旧瓷器售卖,李一氓也偶尔会在这些小市上购买一些。 后来,到了北京,李一氓常常跑琉璃厂,那里有很多售卖字画、瓷器、砚台和旧图书的小店。
最初几年,他主要收集字画、砚台,后来兴趣就全部转移到买书上了。当时,琉璃厂的几家旧书店的店员都与李一氓十分熟悉,有什么好书,认为他会感兴趣的,都会专门留给他。“他们无非知道我爱买词集,爱买有版画的书,爱买山志游记。
”《李一氓回忆录》中写道。 外出旅游时,李一氓也爱逛书店,不少好书就是从各地得来。李一氓的藏书以词集为主,也有戏曲、小说及明朝的历书等。
出差或者派驻国外时,在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的旧书店,也留下了他的足迹,购买了不少外文书。 有些旧书十分破败需要修补,李一氓还结识了一位在北京隆福寺附近的修书老人。
“要一张一张地补虫眼,加衬纸,工作很麻烦,但很精细。”李一氓回忆,有一本明刊本的半部《三国志演义》,就是经这位修书人修的,李一氓还专门找了瓷青纸做封面,装好以后漂亮极了。现存杜甫草堂的书中有几本,也是李一氓请这位老工人修的。
二 珍贵藏书捐赠家乡 李一氓晚年时,将自己留存的全部古籍和字画,捐赠给家乡。1988年,省图书馆和省博物馆派人到北京李一氓家中接收。
接书人走后,原本满当当的书房,全部空了。 晚年时,李一氓将自己所藏的图书、字画等,全部捐赠给了公藏机构,包括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以及家乡四川。
据彭邦明回忆,上世纪70年代,李一氓就曾捐赠了70多种200多册四川地方史志、与四川相关著作等图书给省图。后来,他又将自己留存的所有图书,全部捐赠给了家乡。
其中古籍全部捐赠给省图书馆,1949年以后出版的平装书全部捐赠给家乡彭县图书馆(今彭州市图书馆),字画、扇面等全部捐赠给四川博物馆。 1988年春天,彭邦明和当时省图一位副馆长,到北京李一氓家中收取捐赠的书籍。
“在一条小巷子里面,很不起眼的一个院子,就是李一氓老先生的家。”彭邦明回忆,院子质朴幽静,进入屋里后,李一氓就将他们引进了书房,让他们自行收拾整理。
书房里,摆放着一个靠墙的大书架,上面层层叠放着线装古书。“这上面,都是古籍,捐赠给省图的;起居室里,还有一些1949年后出版的平装书,捐赠给彭县图书馆。”李一氓简单安排后,彭邦明几人就开始动手整理了。
彭邦明告诉记者,李一氓非常爱词,当时留存在他家中的古籍,也以清代词集为主,共有1000多个品种,2000多册。为此,李一氓还专门自己编写了《一氓藏词》,并请著名画家黄苗子题签。
按照李一氓的叮嘱,古籍要按照他的《一氓藏词》里的目录来进行编录,这与图书馆通用编录模式不一样,所以整整花了一周,才全部编录完成。
“之前,李老给我们说,按照上班时间,每天上午和下午来,后来过了两三天,李老就把他一直挂在腰间的书房钥匙,直接给我们了,让我们自行安排,随便整到多晚。”彭邦明说。 由于患了白内障,当时李一氓的视力并不好,但仍旧每天都会到书房来一趟,看着他们整理。
高兴时候,指着一本书,就给彭邦明讲起这本书的来历。 一周之后,书籍和文物全部整理完毕,彭邦明买了50多个纸箱将这些书籍全部打包装好。
“原本满满当当的书房,一下变得空空荡荡了,不仅书架清空了,之前墙壁上四周挂着的字画,李老也安排四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全部取下来带回去。
”彭邦明回忆,他们租了一辆小货车,要将这些古籍拉到北京火车站。离开时,李一氓站在院子里,一直目送着。“现在想来,李老心中应既有不舍又有欣慰,情绪复杂。” 实际上,李一氓此前还曾多次为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祠以及杨升庵故居捐赠、代购相关古籍文物等。
李一氓还曾四处搜集杜诗的各种外文译本,后来也将自己收藏的一些杜诗版本及相关文物捐赠给了杜甫草堂。 尽管离乡多年,但李一氓一直都是一口浓重的四川话。
彭邦明告诉记者,在李老家中,院子里种着的竹子都是四川带去的。到北京去时,他们专程带了一些四川的豌豆尖和蒜薹。“看到这些家乡菜,老人家特别高兴,问了我们关于四川的情况。
” 在《李一氓回忆录》中,李一氓这样写道:“淡淡的一缕乡思,引我决定把这两类不算怎么好,也不算怎么多的书籍和陶瓷等艺术品,全部送回成都,缴交四川图书馆和四川博物馆,为我这些东西找一个妥当的安身立命之处,这也是我最后结束我藏书和藏古文物生活的上策。
”“我的这点东西,现在对于我真是云烟过眼了。但它们依然是云,依然是烟,仍然在北京和成都悠悠而光彩地飘浮。
我祝福它们的存在。”李一氓写道。 三 王国维儿子亲自上门鉴定手稿 在李一氓的收藏中,不乏珍贵古籍,极大地丰富了省图书馆藏书。其中一本王国维手稿本 《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还曾吸引王国维儿子亲自上门鉴定。
据省图书馆统计,省图共接受李一氓捐赠古籍2600多册。四川博物馆接受了一批书画、陶瓷器、砚台、竹木雕等。
作为一个爱书人,李一氓收藏的图书全部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书籍的标签、吊签等都是他亲笔撰写的,有一些还有专门的函套。他还邀请了郭沫若等文化名人写题跋。 “书中凡是有缺漏,李老都想办法对其进行了补缺。
”彭邦明说,有一本清代《东海渔歌》,图片有些缺漏,李一氓还专门请画家潘絜兹进行绘图补配。 在李一氓的收藏中,不乏珍贵版本,当时他的捐赠,也极大地丰富了省图书馆的藏书。
其中就有李一氓长期收集的各种版本的《花间集》。彭邦明回忆,当时,李一氓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匣子,将他费力收集到的约10种《花间集》全部装起来,精心保存着,后来将其全部捐给了省图。
而另一样则是明末著名书画家陈洪绶(又名陈老莲)手绘的《水浒叶子》。
《水浒叶子》以《水浒传》中人物为原型,“叶子”,是古人饮酒时为助兴所玩的一种游戏,类似于酒牌或酒筹。据传,这是陈老莲为了接济生活困顿的朋友用4个月时间创作出的。《水浒叶子》由陈老莲手绘后,再拿给匠人雕刻,最后用雕版印刷制作成书本。
虽然每一页的人物画像都是独立的,没有任何背景画面,但线条十分有力度,人物描绘栩栩如生。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一出,立即遍传天下,后世绘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再超过他。 彭邦明告诉记者,《水浒叶子》由时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的王贵忱收藏,后将其赠予李一氓,李一氓又将它捐赠给了省图书馆。
“后来,有一次国家图书馆举办展览,还专门把这本书调过去参展。
” 还有一本珍贵古籍,则是王国维手稿本《唐五代二十一家词》(王国维手抄写的是《唐五代二十家词》,李一氓进行了备注,应是二十一家词)。有一次,省图书馆举办珍贵古籍展览时,展出了这本藏书,媒体报道后,引起在成都居住的王国维的儿子王慈明的关注。
由于从未听说过这本书的去向,尽管当时年岁已高,但王慈明还是立即联系了省图,希望能够亲自看一看。到省图后,王慈明捧着书看了很久,点点头,“这是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