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涛中国石油大学 讲述: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村官的背后
大学生村官不单是部分毕业生找到了工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校人才观的转变。以前我们培养的毕业生都是“高、精、尖”型的,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线,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吴小林在村官回校的报告会上说,“服务石油石化企业、服务首都经济建设,都是学校重要的社会职责。为地方输送人才是我们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校大力支持毕业生当村官的就业选择,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思想上积极引导。毕业生村官同赴西部的毕业生一样,可获得1000元的奖励,可享受在报考本校研究生可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同时,毕业生村官在正式上岗后,学校关心、关注他们的成长。在2006年年底,该校组织就业指导中心、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院系的领导、老师专程去看望在顺义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们,同他们交流看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去基层工作,不仅只是他们个人的选择,而且代表了学校”,“学校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吴小林副书记说。
学校为了保持同村官的沟通联系,专门成立了村官联络小组。为了在学习上鼓励他们,学校帮助每一位村官办理图书借阅证,鼓励村官们工作之余,加强自身学习和学术研究。
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桥梁纽带作用
村官韩涛在顺义张镇贾家洼子村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地的一口泉水井,叫“凉水泉”,好几年没有利用了,他觉得很可惜,如果用起来对老百姓大有帮助。他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学校的老师,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就提出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目前正在进行调研和立项工作。
可以看出,毕业生当村官,不仅带去的是大学生本身这个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大学生村官这个平台也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学校充分发挥村官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学生党支部和有村官的村支部结对子,开展红色“1 1”活动。这些大学生党支部走进农村,同村民座谈,了解农村的发展状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有的支部到村里慰问孤寡老人、残疾村民等低保户,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有的党支部为农村带去了科技书籍,打印机,给贫困小学生带去生活用品;有的党支部通过发放传单等形式在农村大力宣传奥运会有关知识,等等。
2007年1月份,该校计算机系本科党支部的同学们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尚未消融的积雪,专门来到顺义区杨镇辛庄户村,为那里的村民们献上精彩的新年文艺演出。前来观看的村民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还有不少邻村的村民前来观看。同学们表演了清新的校园歌曲、激情洋溢的舞蹈、幽默诙谐的小品,给这个村子送去了欢声笑语。辛庄户的村民们也表演了的喜庆大秧歌和欢快的快板书,让同学们大饱眼福。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同学们和乡亲们之间的距离,也拉近大学和农村之间的距离。
“我们每次组织学生去顺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但因为经费等原因,我们不能安排所有的同学都去,每次只能尽可能的多带些学生。”石油大学辅导员邓听有些为难地说。同学们虽然不会,也不可能为农村做出太大贡献,但他们在农村的实践经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已经初步和顺义区人才服务中心协商建立以村官为桥梁纽带的区校共赢的多元化合作平台。学校也将在4月份组织专门的实践团队,到农村去开展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农村,了解新农村建设,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
地方支持是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据顺义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郭有斌介绍,顺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组织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派专人负责全区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同时,为了使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顺义区拿出专项资金80余万元为全区44个居住点配备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脑、灶具、床具等生活必需品,以及自行车、公文包、工作笔记本等工作用品。除全区统一配备的生活用品以外,各镇党委也高度重视村官工作,拿出资金为每个居住点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衣服柜、厨柜、写字台等生活用品,为女生宿舍安装了防盗门窗。
物资保障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基层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教育。村官米志远告诉我们,他所在村的村支书记总是教导他,“小米,你不可能做一辈子村官,你要多学一点东西,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多想一想自己的未来。”小米时刻记着前辈说的话。
大孙各庄镇村官“总管”——王永松说:“在工作中锻炼,适合干什么就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岗位调整,一定要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干部。”该镇现有28名大学生村官,镇里对他们采取“工作在村里,挂靠在科室”、“集中食宿,专人管理”的模式。
在工作上,该镇对大学生采取“因才而用、放手压担”的指导思想,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特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村支书、主任组合,不合适就调整,在工作中不过多干预,让大学生村官们长才干、立自信。不过,王永松表示,放手并不是完全撒开,当大学生村官需要指导时,老干部们都会很细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村官吴艳给记者讲了她一同学遇到的真实故事。
一天,刚刚上班,就看到一位大婶哭着跑来村委会诉苦,“我和老伴没法过了,我们都已经离婚了,他还凑过来和我住在一起过日子,发起脾气来又打又骂,这日子怎么过啊。”如果按照法律,这位大婶的老伴显然已经侵权了,双方已经离婚,男方不仅住在女方家里不走,还动手打人,如果用法律来解决,那么女方应该告男方侵权并让对方赔偿民事责任。不过,村书记却没有这么处理,他说,“情况我了解了,回去我也说说你老伴。”书记又问“你还给你老伴洗衣服不?”大婶回答说“洗啊!”在场的人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显然,事情已经解决了。“如果不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不采取息事宁人的调节方式,而严格用法律来解决,这样一件小事可能就会变得无法收拾。”“农村的工作确实繁琐,但小事往往也很锻炼人。”吴艳感触颇深。
吴艳自己在村务公开、镇领导换届选举、农村普查工作、信息报送过程中,感觉所学专业与现在工作存在较大差距,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通过努力学习、适应工作,现在对各项工作都很熟练了。“要虚心请教,留心学习。不懂就问,绝不要怕闹笑话。‘那娃还行,肯学。’只要听见这句话,就成功了一半。”吴艳现在成熟了不少。每次走在大街上,村民们都会主动问好,让她感到很欣慰。“这一切都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去学习、去完成工作。”(文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