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天气预报 空间天气预报何日“飞入”百姓家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国民众花几美元下载一个软件,就可以清楚了解每天的空间天气情况."近日,在广西举行的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奉思如是说.与美国"广为人知.遍地开花"的情形不同,空间天气预报在我国知名度没那么高.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王劲松坦言:"我们的空间天气预报常常出现"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觉太浅"的情况."如何让我国的空间天气科学迈入国际一流行列?如何让空间天气预报进入寻常百姓家

“美国民众花几美元下载一个软件,就可以清楚了解每天的空间天气情况。”近日,在广西举行的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奉思如是说。

与美国“广为人知、遍地开花”的情形不同,空间天气预报在我国知名度没那么高。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王劲松坦言:“我们的空间天气预报常常出现"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觉太浅"的情况。”

如何让我国的空间天气科学迈入国际一流行列?如何让空间天气预报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中国空间科学家们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速度:起步晚,发展快

与天气预报不同,空间天气预报关注的是20公里以上到几百公里的“天气”情况,这个高度的“天气”不再是晴、阴、雨、雪,而是是否有磁暴、电离层暴、热层暴等灾害性天气,这些将对太空中的卫星与地面的电力系统等基础设备造成毁灭性破坏。

“空间天气学是一门"保驾护航"的学科,其催生的空间天气预报不仅保护了航天器,保障了世界的通讯,还在其他领域大显身手。”魏奉思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上世纪80年代,空间天气学开始在我国扎根。“我们起步晚,当时属于三流水平,到了90年代我们发展成为二流水平的前列。”魏奉思回忆说,“当时海外的华人科学家都说我们谦虚,应该算一流国家。”

“几十年来我们建立了数千人的高级科研队伍,地基观测网络也在逐渐铺开,为未来十年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基础。”魏奉思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顶级学术期刊《地球物理杂志》上,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排在世界第二位,占论文总量的10%左右。

应用服务:需求弱,限发展

对于空间天气科学的重要性,魏奉思有一个“三器理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空间安全的“倍增器”、科技革命的“加速器”。

为何空间天气预报仍旧少为人知,其应用为何推进缓慢?“我国现在的需求与供给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各自为战,缺乏一个顶层设计、统一机构来引导需求、布局供给。”魏奉思分析称。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方成持同样观点。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空间天气预报的供给比较分散,多家单位都在做,更是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需求链”。

需求没有被充分调动,民众不知道如何用、公司企业不知道有什么用,其发展自然受限。一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情愿为观测设备与台站建设拨地。

未来发展:重科普,细服务

“民航飞行员在极地飞行前都会主动了解空间天气,在太阳活动剧烈时选择停飞以免自己暴露在高强度辐射下。而由于剧烈的太阳活动会造成短波通讯的中断,以此为主要通讯工具的海南渔民普遍关注空间天气预报。”王劲松说,“这说明只要人们足够了解空间天气的重要性,就会产生相应需求。”

方成告诉记者,空间天气预报的推广与学科的发展还必须要建立在公众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美国众多的用户当中,不乏一些对空间天气科学感兴趣的普通人,他们可能并没有应用的需求,却有接收知识的渴望”。

“下一步我们要推动这方面的科普工作,同时注重产业与服务的个性化定制。”魏奉思说,“要让专业的用户接收到他们关心的基本参数,对民众的预报做到口语化、贴近生活,真正让空间天气预报进入普通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