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原唱悠扬凄婉动人心 歌颂长征精神佳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在《长征》播出后,作者朱正本向媒体介绍了《十送红军》的创作经过。“1960年春,我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在当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这首歌的曲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半年之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我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这样,《十送红军》就创作完成了。”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两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麦田,麦地(里格)熟了,(介支个)要远行,
送我儿郎(介支个)去参军,千难万险不忘本,平平安安报佳音,
亲人啊,待到春时,(介支个)望家看,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四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月光寒,十里(里格)泥泞(介支个)不嫌远,
秋凉(里格)别忘添衣衫,相见(里格)难哪别亦难,
捧一把山里土,红军啊! 亲人(里格)一去(介支个)莫走远,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六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七里湾,湾里(里格)秋高(介支个)片片田,
凉风(里格)阵阵稻谷香,新米(里格)来,人走远,
鱼水情,谊难分,红军啊! 几时(里格)盼望(介支个)把圆团,
八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八角山, 山下(里格)路上,(介支个)酒一碗,
心儿牵牵(介支个)穷人盼,草鞋双双,莫把脚磨穿,
祝愿亲人打胜仗,红军啊,播下的粮种,(介支个)等君还,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象(里格)黄莲,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十送红军》的旋律有一个主体(B)和两个变体(c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应该说,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采用回旋曲式手法 ,从而使整首歌曲风格统一。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使得各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