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主题曲歌词 盘点其经典的背后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甚至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的手机上响起这熟悉的音乐,我也能感到胸中肃然一清,仿佛格外获得了某种豪气。这当然要感谢香港TVB1980年推出的那部电视剧——《上海滩》。好玩的是,这部电视剧热播的时候,我不过两岁。即使进入大陆,等我家有电视的时候,我也已经七八岁了,其时TVB早已推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和《魔域桃源》等很多深受欢迎的作品。确切地说,我是在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这部电视剧。但似乎,当时一看就喜欢上了。喜欢许文强的风度,喜欢主题曲的大气磅礴。导演这部经典的招振强导演不会想到,在中国一个极普通不过的小镇上会多了一个《上海滩》的小粉丝。作曲的顾嘉辉和作词的黄沾也不会想到,他们的风采在无形中深刻影响了一个小孩的精神追求。也许,这就是经典的意义。而今,我已年过而立,再次听起这熟悉的旋律,脑海中浮现着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片段,忽然有了点不同以往的想法。从音乐的角度,顾嘉辉先生是香港流行乐坛的教父级人物,是将粤语歌提到超越英文歌爵士乐和老上海的时代曲与时兴的黄梅调的大腕。他创造的中式小调流行曲以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为旋律创作主要模式,即谱中很少出现“4”和“7”,作品简单而有意境。《上海滩》主题曲正是中式小调流行曲的一个典型。可如同电视剧一样,主题曲传达出来的是香港人对民国时期大上海的想象。《上海滩》主题曲的旋律风格无论如何让人不能和老上海的流行音乐联系起来。顾嘉辉运用了小提琴、长笛、法国号、钢琴、电子吉他、低音吉他和爵士鼓等西方乐器,营造出很香港的配乐。歌词的节奏及旋律的分句力求配合粤语的语感。而老上海的流行音乐讲的是民间旋律、白话歌词加中西混合乐队。从歌词的角度,黄沾先生的成就和地位人所共知。沾叔的作品大致涵盖侠歌、民歌(民族情怀之歌)和情歌,数量超过两千,风格豪气干云、内涵深沉。许多作品让人感觉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名家林夕说:“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钢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只有学贯五经才能欣赏。”
浪奔 浪流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 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 是愁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 失败 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爱你恨你 问君知否 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 转千滩 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 又有愁 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 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够爱你恨你 问君知否 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 转千滩 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 又有愁 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 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够仍愿翻 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够
黄沾创作《上海滩》,前后只用了20多分钟。后来,他还专程去黄浦江看看有没有自己写的“浪奔浪流”。可见,歌词也是传达着香港人对大上海的想象。这首歌词大气又深沉,典型的沾叔风格。但作品传达出来的上海情感,是典型的江湖恩仇,身在江湖中心在江湖外。但老上海的情感似乎没有这么简单。老上海有黄金荣杜月笙,更有戴望舒张爱玲,还有那种中国老牌殖民地的复杂纠葛。香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当时其经济、文化均在上海之上。但与此同时,香港也兴起了一段怀旧上海的热潮,李小龙的《精武门》和周润发的《上海滩》是其中的典型。大众文化对老上海的想象似乎聚焦在非主流的帮派组织,并借以彰显个人力量和民族正气。与这种想象对应的是当时武侠剧的风行。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选择上海而不是北京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学者李欧梵早就发现香港和上海的镜像关系。曾几何时,上海人是瞧不上香港的,但崛起后的香港却怀旧起了老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