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身人士的这件事
今天“双十一”,既是传说中的“光棍节”,又是现实中的“购物狂欢节”。本文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光棍节的由来,光棍一族的笑与悲,单身真是一件令人悲怆的事情吗,单身一族需要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同时也需要社会更多关爱、更轻松的社会心理氛围。
曾几何时,“双十一”成了人们口中笑谈的“光棍节”,后又进一步演化为“购物狂欢节”。这都是近几年才有的事,然而其影响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现在去问问中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光棍节”的,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纷纷过起了这个“节日”,以互相调侃为乐,让人不由得心生几丝唏嘘。
今天先不说“购物狂欢节”,单说这由四个“1”组成的光棍节。
数字游戏背后的社会心理
虽然在西方也有数字情结,比如对数字“13”的忌讳,把星期五称为“黑色星期五”等。但中国人对于数字似乎情有独钟。民间最偏爱的是象征发财的数字“8”,象征顺利的“6”和象征长久的“9”,当然也少不了对于双数的偏好——双数比单数要吉利。
大概近二十年,人们开始喜欢上组合数字所带来的含义。比如“898”——“发就发”,“51”——“我要”,“520”——“我爱您”,“1314”——“一生一世”……这种对数字的赋义,也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尤其是情侣之间表达爱慕之情时。
现在就不难理解“双十一”产生的民情土壤了。当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人口流动汇成时代浪潮后,年轻人再也不满足于在家乡的小圈子里寻找配偶,选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然而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社会上青年的平均结婚年龄向后推迟,晚婚者所占比例越来越重。于是,单身者在20-35岁人群中所占比例凸显,“剩男”“剩女”现象成为必须面对的事实。
单身者的压力不断增大,于是要寻找一个释放的缺口。大概有绝顶聪明者提出,我单身者过个节吧,大家乐呵乐呵,寻点开心……数字“1”作为一个人、形单影只的最好代表,四个“1”代表众多单身者,就这样,11月11日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光棍节”。
光棍一族的笑与悲
“光棍”在中国词汇里带有什么意味,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意识到了。在小的时候,在我老家,长辈们把那些娶不到老婆的男子,称之为“光棍”,为什么娶不到老婆,条件差呗。所以,有时候当孩子们不听话或不乖时,大人就会以“你不好好……,将来打光棍去”来“训诫”我。直到二十四五岁时,如果尚未成家,将来要打光棍就成为实实在在的威胁了。
因此,可以说光棍一族是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灯看着我,我看着灯,真叫人伤心”;“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些都是对光棍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现在要为这一类人立个名目,美其名曰“光棍节”——这分明是调侃,调侃的背后是自我解嘲,透露着一种无奈,不过也有现代人的几丝洒脱。
也有人对于单身者起了一个比较洋的称呼,叫“单身贵族”;这恐怕是对弱势群体这一“身份地位”的反抗与颠覆。人们发现,单身也未必没有好处啊,也可以活得很精彩,尤其是当社会中的不少婚姻暴露出问题与矛盾时,这种单身好的感觉就更加凸显,因此确实算得上是“贵族”。不能不说,“单身贵族”一词是对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人的一种“尊称”,算是理念创新。
然而,单身贵族的身份,并不能掩盖单身一族的生活现实。他们的生活,时时遭受着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夹击——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社会又包括家庭、同辈群体和周围人。有人专门对此作了研究,比如《都市里的单身部落》一书,就是一本严肃探讨单身人士的生存生活现状的书。
单身真是一件令人悲怆的事情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探讨单身与婚姻的关系,探讨所谓的婚姻围城理论,甚至探讨人生的意义为何。
引用几个名人的例子。诺贝尔奖的设立者,化学家诺贝尔先生,据说一生忙于做化学实验,搞科学研究,等他想起真要结婚的时候,他已经老了;当然,在他年轻时,他也爱慕过一个女孩,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不知道诺贝尔是怎么化解家庭或周围人给他的婚姻压力的,这几乎是一个谜,又或许他没有遭受过那样的压力?
现代如中国的前任副总理吴仪女士,她一生未婚,被人们所尽知。据说,当她还是花季少女时,阅读了不少言情小说,竟至于对婚姻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到现实中总不能实现,终于单身一生。虽说她的感情生活有遗憾,但其在事业上的成就和达到的人生高度不得不让人钦佩。
无独有偶的是,同为女中豪杰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女士也是终身未婚,至少目前为止没有她已婚的报道。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婚姻》中说,“最能为公众献身的人,往往是那种不被家室所累的人。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够把他的全部爱情与财产,都奉献给唯一的情人——公众。”不过,他也很看重家庭对于一个人的重大意义。他说,对家庭的责任心不仅是对人类的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训练。独身者也许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却很难成为最好的公民。因此,对于人应当在何时结婚这个问题,培根写道:“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道理的。”
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结婚是心理不够强大的表现,当你足够强大时,就不会觉得单身有多么煎熬,多么不可接受了。
单身人士需要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然而,毕竟大多数人难以成为像诺贝尔那样的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事业而无爱情生活。人们需要找到婚姻的伴侣。为此,社会以及渴望结婚的单身人士自身可以做些什么?
近日听闻一女子在离婚后,与她的发小结了婚,后者此前是未婚。不由得从内心衷心祝福他们——因为这位男士很有勇气,敢于抛弃一些世俗的成见。
单身者之所以单身,往往是自己造成的。比如,交友方面的苛刻,不合理的择偶观,对婚姻的过度期望,等等。由此看来,单身人士在心理上需要自我调节,正确认识婚姻在生活中的意义。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良好的自我状态,他才可能与伴侣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婚姻。这是一生的课题,需要一生的修炼,需要一生的经营。
他们,也需要更轻松的社会心理氛围
另一方面,我也呼吁已婚人士,或者正在恋爱中的男女,不要在公众场合过于滥情。这里有一件“囧事”,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在我二十来岁的时候,曾在北京看到一对青年男女当街接吻,那时所受的“刺激”至今印象犹深。当一个人在身心上都受到煎熬时,别人的“幸福”常常会给他带来刺激。对于单身人士来说,这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有些女子穿着过于暴露,引起了少数光棍们的神经受到刺激,以至于失去自控,发生一些性侵事件。性侵者固然要承担行为的后果,但是受害者本人又何尝不是性侵事件的参与者呢?——毕竟不可能每个单身人士都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因此,即使不能为单身人士提供一些实在的帮助,至少我不要过于“晒”自己的幸福,以免引起由于异性资源分配不均而带来的“贫富差距”下产生的不理性行为。
多年以前,曾在安徽合肥城里的一座桥边发生一起惨案。一对研究生男女晚饭后散步,经过一座桥时因对路边的民工说了几句不恭敬的话,激起对方怒火,后被民工杀死——我想,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惨烈行为,恐怕与受不了别人的幸福有关吧。
更有甚者,有些夫妻在做爱时,叫床声音过大,吵着邻居,如此“性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若是已婚人士尚好,若是那性欲不能得到合理满足的单身人士,会当如何?这会不会有潜在的冲突发生的可能?
因此,笔者在此呼吁,用你的微小的实际行动,给单身人士多一些体贴与关爱吧,为我的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自身和谐尽一分力!
我甚至期待“光棍节”这个名词,这个本身就有些娘胎不正的流行词——它把一件严肃的事,变成了调侃的笑料——从我的生活中消失!而改之为“关爱单身者日”或“世界家庭日”。(来源:探春咏归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