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勤的子女 陈毅捉放的党国福将——韩德勤
提起国民党上将韩德勤,其鼎鼎大名似乎就是来自黄桥落败,陈毅捉放,一个历史舞台的丑角而已,他的真实生平和结局反而鲜有知晓。
韩德勤(1891~1988),一名韩韬,字楚箴。原籍泗阳县洋河镇。父亲系清末秀才,以立馆教书为业。韩德勤兄弟叁人,他排行老大。自幼曾随父读经书,其叔父韩恢(1887~1922)字复炎,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广州的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炮击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在危急之中,孙中山电召韩恢急至广东,授以讨贼军总司令之职。韩恢召之即来,亲自率军与陈炯明激战于黄埔间,陈贼胆寒。
韩恢随孙中山回到上海,奉命重新组织人马,以期打开江苏局面,重建苏北根据地。不料,江苏军阀齐燮元密令将韩恢诱捕,1922年11月1日,韩恢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5岁。孙中山闻讯后异常痛惜,追任韩恢为陆军上将。
韩恢可谓与蒋介石同辈的国民党元老,他的光荣显赫经历对韩德勤在国民党军队的飞黄腾达不能说没有帮助。
韩德勤县立初小毕业,考取南京陆军小学。毕业后又进入河北陆军学堂速成班,最后转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在保定军官学校学习期间,韩德勤结识顾祝同,他俩为同期、同科、同队的同学。顾祝同是江苏涟水人,与韩是同乡。思想、生活上的义气相投,自然成为知己。毕业时,互相商定:将来谁在前途上有发展,一定要互相提携,以固同窗友谊。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918年,韩德勤自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分配到北洋军阀皖系吴光新所属混成旅当见习官,一年后升少尉排长,后又转到川军第一混成旅司令部当参谋,不久调任第一团当副团长,团长就是后来共产党大名鼎鼎的独眼元帅刘伯承!
1925年,韩在军阀内战中负伤,返回江苏洋河。这时,顾祝同已当上国民革命军第叁师师长,两次写信叫韩德勤到广州,韩犹豫不决。刘伯承在上海知道后,约韩到上海,亲自劝韩去广州参加北伐,并赠200元旅费。
1926年春节,韩德勤到广州,顾祝同亲自带他拜访江苏同乡和保定同学钱大钧、王柏龄等人。不久,韩加入国民党,顾祝同又保举韩德勤到新编二十一师师长钱大钧部下任中校副官处长。同年秋,顾祝同又把韩调到自己师里当参谋。
1927年冬,顾祝同升任第九军军长,韩德勤跟随顾祝同任军参谋长。
1929年顾祝同保举韩德勤任叁师第七旅旅长,使韩抓到了兵权。不到一年,顾祝同又保举韩德勤任五十二师师长。
1931年初,韩德勤的五十二师被调往江西参加“围剿”,韩德勤任南昌卫戍司令。同年五月,何应钦指挥的二次“围剿”被红军粉碎。韩德勤的五十师在撤退途中于方石岭受到红军的猛烈阻击。部队被红军堵住,中间被切成几段。
这里山路崎岖狭窄,部队无法结集,前面的第九师辎重、行李、骡马又堵塞了山路,红军越攻越猛,五十二师官兵自动丢下武器四散逃命。韩德勤化装成伤兵被红军俘虏,因长相粗憨,居然也领了两个大洋的遣散费被红军释放,得以逃脱。此可谓共军一擒韩德勤!五十二师全军覆灭, 韩德勤在路上走了四天才回到南昌。 江西兵败后,韩德勤被降为第二师副师长。
1932年4月,调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 省保安处处长。1934年,随顾祝同转任赣、闽、湘、鄂“剿共”北路军司令部总参谋长。继又调任军委重庆行营、西安行营办公厅厅长。
台儿庄抗日有功
抗战爆发后,韩德勤任任第二十四集团军代总司令兼89军军长,同年 11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8年3月韩部为台儿庄会战主力之一:徐州会战时,韩德 勤的第二十四集团军,在高邮、宝应 一带,负责南线作战,成功阻击了由扬州北进之敌,否则徐州受到日军南北夹攻。掩护运河的交通。日酋坂垣征四郎也承认;韩德勤部的抵抗非常顽强。
徐州会战失败后,韩德勤奉命留在苏北敌后游击,担任江苏省主席。
江苏省本来在抗战前,主席是陈果夫.抗战发生后,由顾祝同继任,顾因指挥二十四集团军作战,末到任,以省民政厅长韩德勤代理。省政府及保安总团团部因镇宁战事吃紧,先由镇江迁扬州,继又迁到淮阴。苏北地区的国民党兵力,有国防军第八十九军(系江苏保安团改编),军长韩德勤兼三十三师师长,副军长李守维;国防军第五十七军。
该军原为东北军。国防军加上驻苏北的江苏省税警团和省、县保安团队,兵力总计达六、七万人。但其部队多系地方武装改编,战斗力不强。
日军侵占徐州后,与韩德勤部在苏北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鉴于其战略目的达到,38年7月,日军相继撤离东台、盐城、阜宁。国民党军随即进驻盐城等地。
1939年3月1日,驻青岛之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联队由海路南下,从苏北灌河口登陆,凌晨l时左右,日军乘20艘炮艇在飞机掩护下占领陈家港,并溯水西犯。驻守陈家港、燕民港、堆沟等地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三师某旅和税警团第一旅闻讯溃逃。响水口等重镇陷于政手。3月5日,日军一部侵占了阜宁第一大镇东坎。3月18日,日军第二十、第五、第一一四师团各一部再陷盐城。同期,日军先后攻陷淮明、推安、浸水等地。
日军位占苏北各重要城镇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及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部被迫迁至兴化。国民党军此后在苏北陷入地方割据,抗敌无效之失败境地!
被鬼子撵的东躲西藏“省韩”做家乡的父母官不久,就遇到了共产党新四军要北上抗日,如果说共产党是抗日的,那又必须承认韩德勤也在抗日“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说白了就是占一块地方。抗日时期,地盘就是军队粮饷兵源的根本,新四军占一块,韩德勤的苏北辖地就必然要少一块,说穿了国共两党在抗日的同时,谁也没有忘记巩固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并削弱对方,今天看来,很难用是非的标准来看待抗战中的国共摩擦,摩擦说白了,不过是抗战后的内战预演和热身赛而已。
国民党已经看到八路军乘虚在华北站稳脚跟,自然不能允许新四军再占据华中,更重要的是一旦占据苏北,南方的新四军就可以和山东的八路军会师,中共的力量将更加壮大,在黄桥之战的韩德勤与陈毅都不可能退让,在他们的背后是国共两大集团的交锋与对决!
剩下的就是看双方的军事政治手腕的高下了。显然,韩德勤并非在中共军事家中并不格外出色的诗人元帅的对手,陈毅军事上有大将粟裕、叶飞,政治上发挥自己善于上层外交的长处,又是挖墙角搞统战,不仅争取了杂牌武装李明扬,李长江的中立,而且还获得了以韩国钧为首苏北士绅舆论支持,要说起来国民党简直就是“独立军阀联合体”除了中央军,各地方势力无不对中央貌合神离,也难为蒋介石了,拿军饷喂了这些军阀,刚放下碗就被骂做是后娘!
二李的确是灵活善变,黄桥之战中立尝到甜头,不久李长江干脆来了个曲线救国,投降日伪了!而且靠与中共的良好关系在解放后得以安享晚年。
与新四军部队素质看,韩德勤部简直是一群饭桶,就是不算副军长李守维吃的空饷,仍然数倍于新四军,又有先天地利,但是在战役中指挥失措,一败涂地。韩德勤军事上实在庸才!以堂堂省政府主席的地位,却让人不仅夺去了地盘,而且舆论上也狼狈不堪,难怪蒋介石训斥他是:不光丢了地盘,还让大家都骂国民党!
会战的结果是李守维溺死,不独6旅3000余人全歼,翁达自尽身亡。新四军歼敌1万1千余人,俘虏韩军师、旅、团军官十余人,下级军官600余人。可以说是主力尽灭,元气大伤,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退至兴化固守。虽然暂时还没有没有被赶出苏北,但从此后也没有给共产党造成太大的麻烦。
新四军乘胜追击,于6日占领海安,并于10日与八路军黄克诚部会师于白驹镇。
黄桥一战,新四军取胜原因很多,除了部队训练有素,少为人知的重要原因就是武器装备的精良。主力的叶飞1纵队也达到了每班1挺轻机枪的水平,战场压制火力丝毫不逊色于韩军。
黄桥一战,是陈毅军事生涯的闪光点,尽管在辉煌的背后有粟裕、叶飞的指挥功不可没,在此之前陈毅军事上是鲜有胜绩的。多年以后,提起此战陈总仍然颇得意:谁还敢说我不会打仗?
战前会见苏北名宿韩国钧,韩问:“陈将军可以带兵多少?”陈毅笑答:“多了不行,10万可以。”
对中共而言,黄桥一战的胜利却带来了一个得不偿失的苦果,皖南事变!
黄桥使国民党看到新四军的势力,更让抗战中的国共矛盾尖锐化,蒋介石下决心一定要消除江南隐患。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强令在云岭的新四军总部一万人北撤黄河抗日,1941年1月4日的夜晚,风雨交加,叶挺、项英和一万新四军进入了国民党十几万大军的驻扎区。
这些军队没有得到项英要过路的通知,以为是新四军又来挑衅,就开了火。因黄桥之战国军被消灭而痛恨新四军的顾祝同总算得机会给韩师弟报仇,六日下令把项英的部队“彻底加以肃清”。皖南事变爆发了。
皖南的国民党军可不是韩德勤的豆腐渣部队,多系中央精锐,加上又是十几倍的优势兵力,结果是新四军总部万人大部被歼,高级首脑除饶漱石脱险,叶挺被俘,其余项英等全部死难。
10月5日夜,韩德勤坐镇海安总部指挥,当他得知黄桥战斗失利,立即命令各军政机关向兴化撤退。韩德勤黄桥失利,蒋介石对他失去了信任,派王懋功、冷欣接替韩的职务。顾祝同从中斡旋,千方百计拖延时间,使韩德勤暂保其位。
但是,军政官员人心浮动,有的回到第叁战区找老长官顾祝同谋事,有的投靠日本人,当了伪军。韩德勤原来手下有12万官兵,这时只有3万余人,地盘以淮安、宝应之间的车桥为中心,东西南北宽长不到80华里。1941年初,国共纷争又起,韩德勤乘机扩大自己地盘,派江苏保安第七旅旅长王光夏在泗阳程道口建立6个据点,他们企图以程道口为中心,控制运河两岸,割断淮海、淮北两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限制共产党新四军的发展。
陈毅代军长决心拔掉程道口这根钉子,以恢复两淮通道。1941年10月13日,在叁庄后小圩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攻打程道口方案。10月14日向程道口发起进攻,21日下午解决战斗,消灭王光夏主力部队800余人。王光夏突围逃跑。
1943年春天,苏北日军向盐城、阜宁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进行“铁壁合围”。陈毅代军长率部及时转移,日军扑了个空。于是,日军采取“逼韩反共”手段,集中叁个师的兵力,围攻驻车桥的韩德勤。陈毅代军长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出发,不计前嫌,派叁师师长黄克诚带兵把韩接到抗日根据地淮阴、涟水一带休整,并给予粮饷接济,韩军官兵对此十分感激,韩德勤亲自给陈毅代军长写信表示:千恩万谢,永世不忘恩德。
可是3月14日,韩德勤却遵照蒋介石指令,以“南下原防,收复失地”为由,率部偷渡运河,侵入淮北抗日中心地区山子头一带。
韩德勤的目的,与正在由淮北东进的王仲廉部队相策应,东西夹击驻洪泽湖西岸边的新四军彭雪枫部队。为了制止内战,保卫抗日根据地,陈毅代军长决定韩德勤与王仲廉会合之前,先给韩德勤迎头痛击,然后阻击王仲廉东进。3月17日,彭雪枫师长、邓子恢政委按照作战部署,带领四师部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韩部进攻。
18日凌晨战斗打响,担任主攻任务的韦国清九旅把山子头团团围住。激战到第二天中午,韩德勤所带人马全部被歼,韩德勤被俘,保安叁纵队司令王光夏和新编独立旅旅长李仲寰被击毙。
韩德勤被俘后,在表演了绝食和吞服火柴头自杀的闹剧后,共产党从宣传和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决定释放韩德勤。并把韩德勤的人、马、枪、炮、电台都还给他,并派人协助韩德勤安全通过津浦铁路,西去皖北。4月1日凌晨,陈毅代军长、彭雪枫师长、邓子恢政委,亲自为韩德勤送行。
终于国民党的堂堂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被共产党礼送出境,到安徽去履行职权了。到达皖北后,他的苏鲁战区副总司令一职被撤销,改任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仍兼江苏省主席。是年冬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
1945年9月4日,中方受降代表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进指挥所主任韩德勤中将,副长官司上官云湘中将、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罗霞天、浙江省主席行辕主任贺扬灵及长官部参谋长张世希等,在宋殿村原宋作梅宅第接受了日本代表侵浙日军133师团参谋长泽一治大佐及达国维、大谷义一、道佛正红、大下永良、江藤茂榆等的洽降。
仪式由张世希参谋长主持,日文投降代表方正脱帽向受降长官鞠躬,呈缴证明书、日军驻地表、官司兵花名册,然后在投降书上签字,将装投降书的木盒子双手捧着呈送受降代表韩德勤。因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950年长新乡改名为受降乡,以志纪念。
1946年6月,韩德勤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参加反共内战。第二年任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副总司令。
1948年初,当选国民大会代表。同年6月,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改组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任总司令,韩德勤与杜聿明、李延年等任副总司令。淮海战役,韩司令总算福大命大,既没有象黄百滔,丘清泉战死沙场,又没有象杜聿明,黄维那样被俘,真正是替国民党郁闷啊,整个淮海战役几乎把国民党的精锐和强将一网打尽了,可就偏偏有刘峙总司令和韩德勤副司令这样“有名的福将’居然能够虎口脱险,可怜国民党的江山就在这些福将手中断送了!
当年10月,韩调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1949年3月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年10月退役。去台湾后续任“国大代表”,曾任“国大”第2~6次会议主席团主席。
到台后不久,韩德勤就参与审理了国防部参谋次长陆军中将吴石的“匪谍案”。1949年春,吴石由国防部史政局调升福州绥署主任,后随国府来台。1950年2月,国防部于查获中共台湾省工委案中,发现中共地下党员朱谌之曾来台联系军方人士,朱谌之在定海遭到逮捕。
保密局随即展开逮捕行动,军方涉案者多达十余人,包括吴石的副官聂曦上校、联勤总部第4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空军上校王济甫、中校方克华、江爱训以及林志森、王正均、王璧奎等人。
蒋介石对此极其重视,高等军事法庭由蒋鼎文上将、韩德勤中将、和如今的台湾明星刘若英的祖父刘咏尧中将等人组成。会审最终将吴石、陈宝仓、聂曦、朱谌之判处死刑。
韩德勤虽居国民党要员高位,但也尝尽人间酸、甜、苦、辣。韩德勤是个家乡观念很强的人。韩德勤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河镇米市街人。韩德勤在家乡人眼中:人品很好,虽然是国民党将领,每次回家,贵为主席,但他每次回家,快到村镇时,便下车下马,以步当车,表示对家乡人民的尊重。
颇得乡党赞许。泗阳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会说泗阳话,就把皮条挂”。“皮条”是指军队军官用的武装带和驳壳枪的皮套。只要是泗阳人,在他手下总能弄个小官当当,可以挂上武装带,挎起驳壳枪。
重视教育是20世纪,许多有民族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的共识,韩德勤也不例外,在抗战中的38年,泗阳只有一所初级中学,初中毕业的学生要到外地才能继续深造。当时任省政府主席的韩德勤决定在泗阳办一所高级中学。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泗阳县城,于是在王集西小刘圩办起一所高中,定名为:“江苏省第九临时高级中学”,校长由县教育局局长张天麟兼任。
后来更名为“树强中学”。树强者,“树立自强,建我中华”之意也。由于战乱,虽时办时停,但陆陆续续培养不少人才。与此同时,为淮阴地区培养了大批师资。韩德勤在台湾退役以后,尚念念不忘故乡泗阳。
人到晚年,一切仇怨似乎都可以随风飘逝,难忘的似乎只有那化不开的乡情。
1983年,韩德勤主持再版民国版《泗阳县志》,并为再版作序。1985年,他派叁弟韩德考回泗阳探亲,看望他的旧居和家乡父老。他还把照片给叁弟带回,表示在方便的时候亲自回家看看。他对家乡的洋河大曲更是念念不忘,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品尝一下。
洋河酒厂专门为韩德勤设计一套深褐色的名酒商标,生产优质洋河大曲,经香港转赠给他。可惜,韩德勤思念故乡之情没有变为回乡观光的现实,1988年8月15日殁于台湾,终年97岁。
韩德勤做为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高级将领和封疆大吏,见证参与了国共纷争,和8年抗战,韩在共产党的捉放中成为党国军人的笑柄,抗战中台儿庄的顽强表现,和抗战胜利后的受降是不多的人生亮点。不过其军事和政绩表现始终都乏善可陈,其叔父在国民党内的元老地位,以及顾祝同等保定同学的扶植使韩德勤这个在国民党嫡系中的非黄埔出身的杂牌,在军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因为韩德勤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表现的始终的绝对服从和愚忠,其惨淡的军政表现没有影响他的仕途生涯,不知道这应该是韩德勤幸运,还是国民党的不幸?韩德勤说到底只是国民党军事机器中一把不太锋利的军刀,直到台湾时代,蒋介石才如大梦初醒,把从大陆随从而来的大批靠熬资历,虽然忠诚却暮气深沉的老将全部罢职,以总统府战略顾问的名目高薪恩养,让他们闲暇时,可以帮助设计一下如何“光复大陆”的宏伟蓝图!
?
生活优越而又不再为军国大计操心劳神,这大概就是象韩德勤这样一大批国民党高官在台湾皆寿90甚至百岁高龄的一大秘籍吧。由此可见政权的失败也未必全是坏事,最起码使中国在20世纪产生了一批曾经显赫一时的寿星。斯人已逝,聊记其生平,韩德勤已经走进历史,庸才?福将?是非功过只有让后人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