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生与家庭伦理剧 从《渔光曲》到《新女性》

2018-09-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家庭伦理剧是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它构成了通俗剧创作的主要形态,或者说,以反映社会道德.伦理为内容的电视剧,主要采用的是通俗剧的形式.一部分热播的现实题材家庭伦理剧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与倾向.每个观众成天身处"生活"之中,生活的真谛在于"平平淡淡",而电视剧情节则必须追求"离奇曲折",否则就难以调动观众的欣赏兴趣.为此,导演编剧们人为制造一些想象之中的浪漫情调.理想生活,不惜绞尽脑汁制造复杂的人际网络.情感纠葛,于

家庭伦理剧是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它构成了通俗剧创作的主要形态,或者说,以反映社会道德、伦理为内容的电视剧,主要采用的是通俗剧的形式。一部分热播的现实题材家庭伦理剧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与倾向。每个观众成天身处“生活”之中,生活的真谛在于“平平淡淡”,而电视剧情节则必须追求“离奇曲折”,否则就难以调动观众的欣赏兴趣。为此,导演编剧们人为制造一些想象之中的浪漫情调、理想生活,不惜绞尽脑汁制造复杂的人际网络、情感纠葛,于是就出现了将现实浪漫化、将生活理想化、将娱乐浅表化的倾向。严格来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非常缺乏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家庭伦理剧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审美创造,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对象,在社会意义层面上,是换取观众的心灵满足和心理快感以及对现实的幻想。观众看到的是每部戏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和“看上去都很美”的结尾,还可以看到不切实的、美丽而浪漫的生活表象,其实这些都是导演与编剧一厢情愿的想象。

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这两部影片都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他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影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这是蔡楚生娴熟地运用我国传统艺术表现技巧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他吸收章回小说及戏曲展开情节的手法,并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对比相结合的形式,在同一时间下转换空间,使之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深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继《渔光曲》之后,蔡楚生又导演了孙师毅编剧的《新女性》,于1935年2月春节完成上映。剧本故事大体取材于当时自杀而死的电影女演员艾霞的一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的韦明(阮玲玉饰)离家出走,与所爱的人结婚,生下一女。不久,遭遗弃。她到一所私立女中任教师,学校董事王博士看上了她,被她拒绝。王博士辞退韦明,韦明负债累累,女儿又患了肺炎。韦明写的小说已交出版公司,但无法预支稿费。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她被迫按一个鸨母的摆布,要去做"一夜的奴隶",谁知接待的人竟是王博士。就在韦明的小说出版之时,韦明因为承受不了种种折磨而服毒自杀。韦明送进医院,得以复苏,她喊着:"我要活,我要报复!"恳求医生拯救她。但她终于离开了人世。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影片主题歌《新女性歌》,以浑厚有力的曲调,刻画了新女性的形象:新的女性,是生产的女性大众;新的女性,是社会的劳工.........

蔡楚生(1906—1968),潮阳人,世界上最知名的200位电影艺术家中唯一的中国人。“世界级电影宗师之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电影百年历史影响中国电影十强人物之一(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人物》杂志、人民出版社、人物传记网评),在新中国建立前所拍摄的1300多部电影中,最卖座的4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姊妹花》、《都会的早晨》),除《姊妹花》是其师父郑正秋所作外,其它三部都出自蔡楚生之手。其执导的《渔光曲》(1935年)是中国第一部在世界上获奖的电影,该片还被灌成唱片,畅销达十多万张,在中国电影史上首开音像产品同时占领市场的先例。而与郑君里编导的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则更是轰动海内外。法国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曾在其名著《世界电影史》中,将蔡楚生誉为中国最杰出的导演。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历任中国电影联谊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68年7月15日被迫害致死。蔡楚生一生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