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力的照片 纪录片导演左力:用200多场演讲 唤醒家国情怀
左力真正的长征,是从他徒步走完长征路那一天开始的。
2013年10月10日至2014年10月19日,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左力为向80年前那群用脚步丈量信仰的英雄致敬,用了374天时间,徒步12100公里,重走红军长征路。
在经过艰难跋涉后,左力终于抵达他长征的最后一站——陕北吴起镇。在朋友和游客们的簇拥下,他即兴做了第一次有关长征的演讲。没想到,一讲就讲到了今天。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左力完成了223场演讲,平均每3天一场,他的演讲台搭在了全国各地,他的讲述成为了不少青年读懂长征的起点。
一场唤醒
记者:您还记得第一次演讲时的情景吗?
左力:在我到达吴起镇的当天,很多朋友和当地的游客,为我搞了一个庆祝活动。我是中午走到的,下午的时候大家就聚集在一起,让我讲一讲我的长征路上的经历和感受。讲完后,有个80后女生站起来发言,说着说着她就泣不成声了。她说自己的老家在湖南湘潭,以前她根本不知道红军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也从来不关心这些事,但现在她很为自己的家乡出了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感到自豪。
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想到全国100所学校去做巡回演讲。但这个念头并不坚定,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会讲成什么样子,而且我也没把握,除了学校能把学生组织起来以外,谁还会来听这样的演讲呢?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完全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不仅是学校,部队、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各种社团都纷纷邀请我去演讲。
记者:在演讲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样的反馈?大家愿意听吗?
左力:在上海临港新城演讲的时候,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说左力的演讲就是一场唤醒,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有家国情怀、英雄情结,只不过它们可能都沉睡了,是这场演讲重新唤醒了它们。
一颗种子
记者:演讲中遇到过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左力:在演讲中,最让我感到吃惊和意外的是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其实我在每场演讲之前都挺紧张的,因为我并不是历史专家,我只不过是一名走读者、感悟者,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群,我不知道他们对长征会有怎样的理解。但是没想到,年轻人特别是90后的在校大学生们,他们的正能量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在青岛大学,我演讲完,学生们都上来围着我。有个男生说:左老师,我们能不能送你到学校门口?我说“好”。结果一大群学生一路送我。路上,那个男生一直没说话,临分别时他突然对我说:“左老师,你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
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花结果,但是今天,它已经种在了我的心里。”我在中国海洋大学讲完后,有个男生对我说:“我很庆幸在19岁的时候能听到你的这场演讲。”我心里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在云南嵩明中学,一个高中男孩突然跑到我面前,很认真地向我敬了一个军礼。他说:“我以前很迷茫,不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今天听了你的演讲,我决定了,将来要去报考国防大学。”
我想我的演讲、我讲述的那些英雄故事至少让这些孩子感觉到,他们将来的成功不是简单的挣多少钱,而是要有更加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点光亮
记者:演讲完后,台下的观众通常会问您一些什么问题?
左力:大多数是关于在长征路上遇到过什么困难。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有人问我:你天天一个人到处去讲你的长征路,讲那些80年前的事,你觉得有什么意义?
我是这样回答的:在长征路上的某一天,按照手机上的地图显示,应该行进8公里后会到达一个村庄,但是那天我在山里怎么绕都没看见村子,一直走到晚上11点多,天上还下起了小雨,山里漆黑一片,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正在绝望的时候,突然,远远看见了一点灯光,人一下子就觉得安全了,心里踏实了。
其实我现在的演讲也是这样,也许能让一些在黑暗中行路的人,突然发现远方一点小小的光亮,知道竟然有人还在坚持,还在坚信着那些情怀,这也许会给他们带来一点希望。
记者:重走长征路以及近两年的巡回演讲,给您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左力:最多的改变是在精神层面,让我多了一种使命担当。我原来在大都市里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但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对国家的未来思考得太少,大家总在抱怨,总在发牢骚。可能很多人还有这样的困惑,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从小敬仰的那些英雄事迹,在今天还能不能指引我们,激励我们?重走长征路,很大程度上也是想解开我自己的困惑。
当我脚踏实地走在中国大地上,当我看到那么多人依然为长征英雄而感动落泪,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
记者: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发扬什么样的长征精神?
左力:长征精神就是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把事情做好做完。(记者 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