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钧西北工业大学专利 西北工业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立德树人是学校根本任务的思想,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和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创新驱动,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实施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学校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领域的优势,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坚持协同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统筹整合多方资源,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途径与方法为抓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为保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教学、科研、实践、社会服务协同创新,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创新创业教育短板
用系统观点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创新创业教育薄弱环节,致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敢于批判、善于质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育人环境,力争把我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具有西工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健全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树立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典型。
到2020年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培育孵化、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支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组织机构
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管理部、科技产业集团、人事处、校友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日常事务。
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局性工作,负责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学院开展相关工作。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改革任务与主要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推行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和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力争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探索创新创业人才选拔考核机制和评价办法。在本科自主招生过程中重视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优秀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过程中为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单列指标。
改进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1~2年休学开展创新创业。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或调整学业进程。
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关创新创业实践必修与选修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学科及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予以量化评价并转换成相应学分。
积极探索校校、校企、校所、校地等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各界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产学研载体建设,合力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实习实训、科研合作、创新竞赛、创业孵化等协同育人模式。
(三)健全创新创业课程及教学体系
按照"盘活现有课程资源,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快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现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创业管理、商业计划、领导力提升、技术创新转换等课程,充分利用各类专业社会机构、国内外院校的精品课、网络视频公开课、慕课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出发点,大力推行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创和冒险精神、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独立工作能力、社交和管理技能。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推广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研究性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管理和运行模式,推广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实现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实施本科生"高峰体验计划",支持本科生进入重点实验室,在高水平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体验学科前沿与高新技术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逐步实现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开放共享。鼓励高水平专业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
加强有规划、高水平、有显示度、广泛参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创新中心实施校院两级管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和空间。
探索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咨询、活动交流、项目申报、企业注册、资源对接等服务,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提供纽带和桥梁,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使创新创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实现创新与创业接轨,创业与社会接轨。
(五)完善高水平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完善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以竞赛促进创新创业教学。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以点带面,营造大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新基金项目,扩大覆盖面,培养学生原始创新精神。在扩大项目覆盖面的同时,探索协同创新教育形式和创新创业联动机制,为创新成果向创业项目转换提供必要条件支持。
(六)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提升师生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关注度。积极邀请科技专家、知名学者、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创新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新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势利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拓展创业就业途径。
选树创新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学生激励机制,在学生先进评选中,积极选树和推广在创新创业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典型,并通过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的引领作用。
(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配齐配强专兼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制定培养规范,拓展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视野。
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待遇报酬等方面给予激励。
(八)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成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创业大学生的救助扶持和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创业风险分担机制。
探索建立"学校引导资金—社会公益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接力资金扶持机制,多渠道资金支持,引入专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支持。
学校每年安排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培训、校外专家指导、赛事举办、日常运行等事务。
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及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成立学院模式。
(九)加强创业孵化培育体系建设
构建"校内孵化器 校外加速器"创业孵化培育体系。
通过培育飞天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等举措打造校内孵化器。建设特色鲜明的飞天创客空间和创业苗圃,使其成为培养创业能力,营造创业氛围的重要载体。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负责校内优秀项目孵化,加强与省内外著名孵化器的联系,帮助创业企业做大做强,为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支持。
通过对接社会孵化器、整合众创空间、联合孵化基金等举措打造校外加速器。加强与深圳前海、天津滨海、北京中关村等前沿城市孵化器对接,借鉴孵化基金成熟运作管理经验,打通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孵化的"最前一公里",实现对初创项目进行重点孵化和牵引。
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形成"萌芽—选拔—挖掘—孵化—培育"工作链条,推动大赛项目向创业园区转移和创办企业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