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成骗子 徐克成在通大附院的那些日子

2017-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大江南北,有一个名字被传颂-- "时代楷模"徐克成. 在长江之尾,有一个地方被惦念--江苏南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这是徐克成曾经工作.学习.生活了近30年的土壤.古稀之年的徐克成时常惦念那段时光,因为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今天,让我们走进最熟悉徐克成的师生好友记忆中,重现徐克成当年的成长历程.徐克成在通大附院的那些日子人物简介:徐克成1940年出生于江苏如东,是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学专家和肿瘤治疗专家;他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从医执教近30年,1989年南下深圳,进入蛇口联合医院担任副

在大江南北,有一个名字被传颂—— “时代楷模”徐克成。 在长江之尾,有一个地方被惦念——江苏南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这是徐克成曾经工作、学习、生活了近30年的土壤。古稀之年的徐克成时常惦念那段时光,因为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今天,让我们走进最熟悉徐克成的师生好友记忆中,重现徐克成当年的成长历程。

徐克成在通大附院的那些日子

人物简介:徐克成1940年出生于江苏如东,是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学专家和肿瘤治疗专家;他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从医执教近30年,1989年南下深圳,进入蛇口联合医院担任副院长,2000年又创建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吸引了世界五大洲76个国家的病人前来求医。2013年1月7日,他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2014年5月27日,中宣部授予徐克成“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称他为“厚德行医、医德共济的雷锋式好院长”。

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 “徐克成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南通工作学习基础之上的,我们是看着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和孟教授为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杨锦媛 熟悉徐克成的人都知道,他是我国消化病学专家孟宪镛和血液病学专家杨锦媛夫妇最优秀的学生。

1958年,徐克成考入南通医学院。当年,徐克成看到《中华内科杂志》连续几期发表南通医学院老师的文章,挂头名的就是孟宪镛,非常羡慕,加之孟老师不用讲稿、从容自如、由浅入深的大师风度对徐克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毫无临床经验的他搜集资料,写了两篇文章登门请孟老师指教。一周后,徐克成应约再来,看到文章上满是红字,其中一篇几乎重写过。杨锦媛拍拍兴奋得红了脸的徐克成的肩,说:“小伙子,好,继续努力!

” 徐克成曾在给老师的信中写到:“几十年来,每当我写出或发表一篇论文时,眼前就会浮现出那篇满是红字的文章,感受到杨老师在我肩头上的那一拍,是老师开发了我搞科研的心窍,我写文章写书都是在南通打下的基础。

” 1981年,孟宪镛到美国访问,科内工作谁来主持呢?通过大家民主选举,才华横溢的住院医师徐克成代理主任工作。住院医师徐克成带着主任和主治查房,这样的情形至今保存在通大附院老消化人的脑海中。

在孟宪镛的全力支持下,徐克成成为医院第一位晋升为副教授的年轻医师。 老同事、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葛政举说,徐克成对孟教授尊重感恩,情同父子,晚年孟教授多病缠身,徐克成多次回乡探望,2013年8月,德高望重的孟教授与世长辞,得知噩耗的徐克成立即从广州飞回,徐克成自己还是肝癌术后7年的患者,恩师灵柩前悲痛欲绝,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同事身边的将才领导 “徐克成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当年我们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学科建设和业务水平都走在全国前列,孟教授和他功不可没。

”——刘艳华 据消化内科与徐克成年龄相仿的储祥元主任介绍,胃镜、肝穿刺这些消化内科常见的诊疗措施在六十年代还是新兴技术,而孟宪镛、徐克成、刘艳华率先在医院开展起来,他们三人被誉为南通胃镜的“三驾马车”。

昔日与徐克成朝夕相处的刘艳华主任谈起与徐克成共事的情景犹如昨天,“徐克成对我们消化内科的管理在今天看来也是超前的。作为科室管理者,他不存私心,注重团队人员的共同进步,有绝对的权威性,大家心服口服。

他善于挖掘每个人的才能,给每一位成员都制定了不同专业发展目标,分别主攻胃镜、肠镜、ERCT、超声、病理、介入等方向,连饲养实验的小动物也落实了专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 “我们开办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全国消化内科医生,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南通港码头经常见到我们消化内科医务人员接送专家的身影。”翻开《孟宪镛教授和杨锦媛教授从医执教55年纪念文集》,80年代,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办的各种教学活动老照片印证着孟宪镛教授和弟子徐克成作中心发言的风采。

而在每一次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徐克成分配任务,大家各司其职、乐于奉献、心甘情愿。

“徐克成对消化内科诊疗的各种前沿知识时刻保持着敏锐的嗅觉,凡是听到有什么新技术出现,凡是对科室发展有益的学术活动,马上派人去取经,想方设法引进。他鼓励大家多读书、指导大家多写文章,无论年资深浅,每人都有进修学习机会。

”葛政举主任介绍说,在一个学术交流活动中,通大附院消化内科同时投稿十几篇论文是常事,在徐克成的潜移默化带领下,科内洋溢着你追我赶、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学生心中的魅力老师 “用我们的院训‘大医精诚 以宏慈善’来诠释我的导师徐克成非常恰当。

荣誉、头衔、金钱这不是他追求的目标,罹患癌症,却依然忘我工作,他追求的是医者的最高境界。” ——姚登福 通大附院科技处处长姚登福,博士,博士生导师,是享受特殊津帖的“国家有特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曾先后3次赴日本德岛大学,进行长江口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关系学等项研究,由其建立并报道的早期特异诊断肝癌方法及HCV核心基因变异与肝癌关系,已得到世界公认。

姚登福两位导师就是孟宪镛和徐克成教授。 姚登福清晰地记得徐克成老师授课的情景:他不带书本,不带教案,讲课头头是道,一支粉笔配合图解,令学生头疼的发病机制、鉴别要点经他分析讲解后,马上变得清晰易懂。

学生们听他的课程犹如听故事,生动有趣,那带有如东口音的普通话也是“徐氏授课”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印象深刻,过耳不忘。 跟着徐克成老师查房,那也是需要做足功课的,学生在前晚都要将患者病情烂熟于心,相关临床知识要提前举一反三,严厉的徐老师会在病人床前随时提问。

“老师获得‘时代楷模’称号我一点也不惊奇,他将那些许多医院判了‘死刑’的或是无钱看病的患者亲自接到复大肿瘤医院,给予全力救治、减免费用,他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风险,这样的楷模不是媒体吹嘘出来的,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拼命干出来的。

” “老师已70多岁,依然奋战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对患者热情耐心、善解人意,他博览群书、对科研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我。

他的为人为师风格对我们这批学生,包括消化内科倪润洲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沈博教授,影响都是深远的。” 教授深藏的怀乡之情 “南通大学和附属医院是我魂牵梦萦的‘老家’,我在那里度过了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我怀念那段时光,怀念那里的老师、怀念曾经的团队、感谢曾经的领导,是那段工作经历为我储备了南飞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 ——徐克成 徐克成花甲之年走上创业之路,主要是受到时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给他的鼓励与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徐克成前往北京开会,拜访陈敏章部长,部长对他叮嘱:“到南方,办一家符合人民愿望的医疗机构,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在广州的1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创了以冷冻消融(CSA)、微血管介入疗法(CMI)和联合免疫疗法(CIC)为主导的“CCC治疗模式”,在癌症治疗领域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享誉海内外。

人离开了南通,对母校、医院和的关心从未停止过。在复大工作期间,每次出席各种学术活动,徐克成总要留意有没有‘老家’的参会代表。

有一年,在上海的学术会议中,徐克成看到通大附院普外科资深教授陈玉泉在场,他特意坐到陈玉泉教授的身边,恭敬问候,并与陈玉泉教授合影留念。

2005年的一天,通大附院骨科张其恭教授接到徐克成的电话,电话中徐克成说他两天后到南通,委托老班长张其恭帮他筹办“四老”聚会,“四老”就是老老师、老领导、老同学、老同事。聚会晚宴上,徐克成举杯感恩,与“四老”共叙离别之情。

这次接到来自通大附院的电话,徐克成教授打开话匣子,一谈就是几十分钟,隔着1500公里的距离,笔者仍能感受到徐教授对家乡浓厚的赤子情怀。 “人活在世上,要有信仰,要爱国、诚信、友善、创新,无论我身在何方,我对南通总是心怀感恩与怀念,恩师孟宪镛教授是我终生的楷模,我谨记他的教诲,多做善事,多帮助身边的人。

现在,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时间不够用,我是一天也不敢懈怠,能为患者多工作一天,我的人生也就多一天。” 薛晓慧  施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