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陆林生二胡 无锡梅村二胡:穿越千年的浅吟低唱
光明网无锡6月8日电(记者李锦)6月8日,由江苏无锡市新吴区宣传部、梅村街道联合主办的“中国二胡之乡”无锡梅村二胡文化展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出发大厅“乡愁小栈”文化展馆举行开展仪式,特制中胡、 工艺小二胡、阿炳曾用二胡复制品等一批精品二胡亮相。现场,梅村街道文化站的姑娘陈莎莎演奏《赛马》、《忆江南》等二胡名曲,在机场掀起一股“梅村二胡”文化热。
搜索“中国二胡艺术”的版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20世纪以来的二胡名家、名曲、名琴师,大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无锡。而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无锡新吴区辖内、素有“至德名邦”美誉的梅村(古称梅里),更因为二胡而声名远扬。
至德名邦有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伯渎河”南岸,始建于东汉时期的泰伯庙香火不断。经香花桥,穿过“至德名邦”古牌坊,就来到了泰伯殿。大殿正中,悬有康熙御书“至德无名”、乾隆御书“三让高踪”金匾二块。泰伯殿的月台上,有万年鼎一座,上有孔子对泰伯的评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30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避让王位,偕二弟仲雍,奔江南荆蛮无锡梅里建都,史称“句吴”国。司马迁《史记?泰伯世家》云:“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泰伯在梅里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开启吴文化之先河。泰伯、仲雍就以国“吴”为姓,泰伯成为“吴姓”的创姓始祖。
梅里地处太湖流域中心,土地肥沃,但一片水泽。泰伯来到梅里后,便率领民众兴修水利,开挖伯渎河和九泾,变水泽为良田。他引入周原的农耕文化,教人种植五谷、植桑养蚕、饲养家畜,也带来了周原先进的社会文化。《梅里志》中描述泰伯教化“荆蛮”的情形:“以石为纸,以碳为笔,以歌为教,以礼为尊。”在“礼乐”的“乐”中,或许已使用二胡伴奏。
泰伯三让天下、开发江南的功德,令天下人铭记。历代赞誉泰伯的诗词达200余首。如今,人们又在泰伯当年筑城始建“句吴古国”的遗址上,建造了“梅里古都”。2000多年来,泰伯庙、泰伯陵一直被认为是天下吴姓人的宗祠。
每年的正月初九,泰伯诞生日,梅里及周边地区数十公里开外的吴地百姓,都会沿袭千古传承的民间习俗,赶赴泰伯庙会,更有海内外至德宗亲接踵而至,寻根问祖。泰伯庙会,作为江南地区开春的首个庙会,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泰伯庙,保存有一封1997年来自于成吉思汗后裔的手写家书,家书通过大量史料证明:成吉思汗是泰伯的后裔,后代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祖姓“姬句吴”。文史研究专家、泰伯庙文物保护所所长毛剑平印证:公元前473年,吴国为越国所灭,夫差的第三个儿子,出征打仗而归,目睹国破家亡,遂带着部下,逃到草原上开始游牧生活。
这也为二胡的由来提供了佐证。一千多年前,我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区域以“胡地”代指,“胡地”的拉弦乐器也被称为“胡琴”。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名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宋代学者沈括也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而据史料记载,秦代统一文字时,“吴”“胡”不分。今天的吴方言里,“吴”“胡”仍同音。“胡琴”,也就是二胡。
琴心乐韵醉锡城
深厚的文化根脉,是无锡独有的文化基因,孕育出二胡名家、名曲,以及红火的二胡产业。
源自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胡琴”,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多样的变种,有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等等。而到了无锡,由周少梅、刘天华加以改革,形成了现代二胡。
在中国现代二胡历史上,刘天华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借鉴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又确定了二胡的高音,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创作出十首独奏曲、四十七首练习曲,并将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引到高等艺术殿堂,设立了二胡专业,使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
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间,杨荫浏、刘北茂、蒋风之、储师竹、闵惠芬、王建民、邓建栋……这些无锡籍的艺术名家们,在二胡演奏、作曲与理论方面,形成一条完整的人才链,谱写了大半部近现代二胡艺术发展史,使现代二胡艺术走向成熟繁荣。
名家、名曲,构成了无锡独有的文化基因,而这离不开一把好二胡。早在1965年,梅村就办起了民族乐器厂,开始了制作二胡的历史。如今,梅村已成为二胡产业重镇,18家琴工坊年产各类二胡近4万把,占全国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25%,生产的二胡蜚声国内外,年产值近300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人。2011年,梅村二胡制作工艺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梅村规模最大的古月琴坊,只听阵阵吱吱呀呀的声音入耳,今年80岁的万其兴正在试琴。制作二胡是个精细活,一把琴有100多道繁琐工序,其中蒙皮是关键技术。梅村集聚的万其兴、陆林生、强金波等10多位二胡制作大师为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技艺不遗余力。他们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传统手工作坊模式,完成了技艺的传承与事业的交接,现在几乎每个琴坊都有掌握核心技艺的“琴二代”。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上二胡,梅村现有一批二胡十级以上水平的二胡爱好者,并拥有鸿腾民乐团、东方民乐团、梅村实验小学“一剪梅”民乐团、梅璟民乐团等多支民间乐队,各级各类演出不断。
跨越漫漫历史长河的伯渎河,穿镇而过,承载着吴地文化根脉,为梅村发展注入强劲的张力。近几年,梅村通过举办泰伯文化节百人二胡演奏、积极参与“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举办“中国二胡之乡”新年音乐会、为“梅村二胡”注册集体商标、建成全国首座二胡主题文化园等,来打响“梅村二胡”品牌。
今、明两年,将致力于建成面积一期、二期共计1.8万平方米的二胡产业园,吸纳梅村及周边地区的二胡生产企业、配套企业和流通企业入驻,集二胡“活态”展示、销售、生产于一体,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留住文化之根,特色小镇建设才有生命力。”梅村街道党工委书记章晓明说,依托绵延千年的人文资源,梅村将致力打造成江南特色鲜明、文化产业集聚、观光休闲融合、绿色生态宜居的文化特色小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