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电影 火星任务电影|火星救援介绍 黑洞频率电影
《降临》这部电影的科幻情节依旧是大家熟悉的外星生命作为主体,但是这部片和一般的好莱坞同类题材的电影又有所不同。在这一部电影中外星人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对象,通过和外星人沟通构造一一个新的科学理念。
《降临》总体还是不错的,影像化的外星生物形象,在配乐和环境氛围的配合下,前期呈现出神秘恐怖,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怪异的造型又有些让人心生亲近,对露易丝和外星生物的接触也不感到排斥,这已然是一种成功了。外星飞行器的造型也很与众不同,全景时够震撼,有质感,内部运行的重力理论也很精妙,配上诡异的音效,效果奇佳。
影片的故事基于人类登陆火星的科学设想改编而成,影片前半段详细交待了NASA的宇航员登陆火星的整个过程,后半段则讲述他们在火星上种种麻烦,而在影片最后的结局中又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设想。尽管影片也把绝境中的乐观当作一个卖点,但片中主角的插科打诨,和普通人理解的乐观主义恐怕是两个品种。
这部新世纪伊始上映的科幻大片,象征着人类深刻的星际文明情结以及对探索宇宙的幻想。在想象力方面,本片寄托了人类对价值的终极追求,并给出明确而温和的解答,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同AI一样,本片过于天真的将星际文明描述为超然且高尚的文明,并草草描述出地球生命起源的草图,这又绝非严肃而理性的科学观。
同样是以火星为题材的影片,《火星救援》讲述的是一位落单的宇航员依靠身边现有的条件在火星上生存,等待救援的故事。从科学角度而言,影片高度贴合现有的航天技术,其中中国元素在故事情节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良好的科学素养,不仅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视野,更意味着和自己的过去、历史保持对话的能力。《火星救援》作为一部套路感很强的灾难片,或许不够动人心魄;但作为一部“硬科幻”风格的电影,让不少中国影迷感受到了什么叫质感。
《黑洞频率》则是坚信科学可以改变命运的具有积极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黑洞频率》可贵的是在一个相对幽冷的科学思维和罪恶故事中,极大地宣泄了情感,不由得让人有悲喜交集之感。正是这个情节的存在,让这部本来从片名来看应该非常冷漠的电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人在无限遐思之中又充满了无限温情,这就是该片的魅力。
该片是所有穿越类科幻电影中最贴近现实科学理论的,影片主要是以物理学上的平行空间理论为依据,电影中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穿越者,而是让处在平行时空中的父子二人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交流。此外,剧情将家庭亲情与科幻元素紧密结合,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温情。
月球是小成本科幻影片中的代表,影片中没有任何大场面的科幻元素表现,仅仅是通过文戏情节来表达克隆人技术背后隐藏的道德与伦理危机!此外,影片对于宇航员在太空中持续作业时那种孤独心境的刻画同样入木三分。
克隆人严谨的科幻逻辑令孤独这两字在电影《月球》中是如此的刻骨铭心,看这部电影需要较强的耐心和不怕纠结的思考。它将我再次带回那个古老的话题,人的自我意识到底是如何运行?如果意识真的可以像身体那样随意克隆,又要怎么样才能保持住清醒的头脑?明确到底自己是什么?烧脑的悬疑亦然成为了此作宣泄情感的节点,而作为此作近乎唯一的演员,电影在山姆·洛克威尔独角戏的演绎下,一场无解的孤独,用人文伦理营造了绝佳的悬疑观感。
影片从人类的思维意识角度出发,构想出一个“无限循环流”的科幻故事!在脑洞大开的剧情之后涉及了虚拟世界、平行空间等科幻元素,而悬念重重的故事情节架构更使得影片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商业佳作。
看了这个电影,首先感觉剧情特别神奇,全程高潮,很容易让人对主人公的身份,发生的一些事产生遐想,这种全程处在紧张局面中却能让人看下去的剧情,以及平凡场面后深厚的内涵,这种电影的创作方法值得思考学习。
影片讲述的是人类寻找外星文明的故事,在女主角探索外星频率信号的情节中,又穿插着她对已故父亲的情感,影片中某些涉及天体物理学的构想及父女情感元素的表达对后来诺兰的那部《星际穿越》有着极大的启发。
这部电影和其他的科幻片不一样,里面没有外星人,没有飞船,甚至连太空服都没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地面上,却又离宇宙那么得近。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其他科幻片一般都没有的宗教因素,让科学与宗教产生了奇异的碰撞。
《地心引力》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科幻神作,影片故事从小格局出发讲述一位宇航员在空间站爆炸后如何回归地球的故事,整部影片基本上都是女主角的独角戏,影片中的科幻元素设定基本忠实于现实科技,稍有演绎夸张之处也是服务于剧情的需要。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就会知道它是给人多么大的视觉盛宴,会知道它是多么的实至名归。在这部电影中,你会感受到宇宙是那么的震撼和浩淼,你会为女主角的勇气和坚持所折服,在那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中她的不放弃精神让人钦佩。强烈的视觉冲击会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星际穿越》讲述一队探险家利用对虫洞的发现,进行星际航行的故事,故事涉及到了“五维空间”,作为科技小白的我,对此充满的好奇与敬畏,有很多事情是自己远远理解不到的。这部电影在全世界取景,范围之大令人惊奇,所以我可以看到很多奇妙的场景,使用35mm胶片和70mm胶片IMAX两种格式拍摄,在电脑上看没有体会到这种壮观的感觉,但是镜头仍然让我兴奋。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是近年来最优秀的硬科幻影片,尽管它在人物设置和科学设想上部分的参考了《超时空接触》,但其中关于黑洞理论、五维空间等科幻元素设定却令影片表现出了足够的科幻“硬度”。
这部漫长晦涩甚至有些枯燥,但同时又极其璀璨震撼的电影,其实已经脱离科幻电影的范畴,成为探索生命与宇宙的经典之作。看《2001太空漫游》是需要耐心和宽容的。冷寂的时候,全片对白少于40分钟且大都无情感且缺乏叙事主旨,大量古典音乐作配乐,以冷酷的环境音乐填补声音和情感上的空白。
在好莱坞的硬科幻电影中,《2001太空漫游》绝对是当之无愧的NO.1,由于影片拍摄年代较早,且文艺气息较重,也使得该片在国内的普及度远远不如其他硬科幻电影,但整部影片就像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启示录,其中不少航天科学方面的预言在如今都已成为现实。
既然提到了《2001太空漫游》,就不得不说一下它的姊妹篇《飞向太空》,之所以将它们成为姊妹篇是因为这两部电影各自代表着冷战时代美苏两国科幻片的巅峰,前苏联的这部《飞向太空》从科幻片的影响力而言肯定不及《2001太空漫游》,但该片在艺术性、哲理性与思辨性上却绝不输于前者。
该片中99%的镜头都是中镜和近镜,极少的几个全景镜头都是关于太空、空间站、飞船和“Solaris”的。而且十九出自“Lightstorm”设计师的手笔。在搭建布景时,导演索德伯格选用了曾拍摄《十一罗汉》的摄影棚。艺术指导菲利普·墨西在本片中设计的“普罗米修斯”空间站,它的设计灵感直接源于现有的国际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