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樊丽明:方正为人 严谨笃学

2017-10-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山东大学(微博 招生办)首届经济系的学生,樊丽明于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在西南财大(现中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1999年,又毕业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11月至2003年5月在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这期间曾赴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丰富的求学经历使她亲历了各种教育风格和研究方式,她自己也说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求学期间,各位导师给了樊丽明教授很大的帮助.当时她在西南财大读研,她和几个学生跟随导师梁尚敏

作为山东大学(微博 招生办)首届经济系的学生,樊丽明于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在西南财大(现中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1999年,又毕业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11月至2003年5月在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这期间曾赴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丰富的求学经历使她亲历了各种教育风格和研究方式,她自己也说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求学期间,各位导师给了樊丽明教授很大的帮助。当时她在西南财大读研,她和几个学生跟随导师梁尚敏老师等走遍了河南五个主要城市做调研,一家一家纺织厂去调查。走到安阳时恰好省里要开一个会议,邀请安阳派人讲一讲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如何讲呢?这个撰写发言稿的重任就交到了樊丽明手上。

由于是临时会议,第二天就要讲稿,急得她都快要掉眼泪了。整整一天一夜,她趴在小板凳上边写边查资料,终于准时完成交上。后来梁老师还经常说这是对樊丽明的魔鬼训练。

老一辈大师们的悉心培养,对她后来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年的小姑娘现已成长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和中国税务学会理事、山东公共品研究的带头人。

她的研究总是关注着学界的前沿,而往往又另辟蹊径,发现社会变革及其所包含的深层次的因素。她的学识与成就令人钦佩,学生们都亲切的称呼她“樊导”。

樊老师总是开玩笑说,“我出生在大跃进年代,成长在文革期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确,那个年代缺少了浪漫,那一代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有可能还做知青。如果没有这种机会,说不定是另一种命运,所以我一直心存感恩。”

方正为人,严谨笃学,作风扎实

作为学校的副校长,樊丽明老师分管学校的教学、合作发展、财务等工作。也许今天还在学校主持学术会议,明天就可能飞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或去引进优秀教师资源,但她坚持每学期必须开一门课程。“尽管在学校有很多的工作,我始终觉得我是一个教师,这是我的本分,是我应该做的,是我愿意做的。

”有一次,为了赶上周二的课,樊老师在外地考察完后周一晚上就赶回了济南,第二天准时上课。她这种严谨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学生。

樊老师对于所讲课程总是认真准备,力求讲解清晰并能引发同学们思考,每次课后为同学们搜集的相关阅读资料数十上百计,而且分门别类,条理有序。为准备课件,樊老师途经港台等地时亦不忘在当地淘书。她总会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一开讲就告诉学生这门课的主题、几个专题、参考书、必读书,还有怎么分组、多少课时等等,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樊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作风扎实,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尤其重视对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强调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在讲课的过程中,每一个专题她都会要求同学们扎实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训练经济学思维。她常常教导大家要阅读文献,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她的学生们获益匪浅。

“一个基地,两个导师,五种经历”模式

樊丽明老师经常说,“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校门外的,我们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到社会上走一走,去调研,去实践,才能真正做好研究。”“不要不屑于做社会调查,在家里想象社会变化是不可能的,对研究对象的感知跟第一感觉很有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需要过程。

”因此每年暑假,她都要亲自组织参与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带领同学们做入户调查。她还不忘细心的提醒同学们,去的时候带上点儿洗衣粉什么的礼物,一方面这是对人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更容易采集到真实的数据。

樊老师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像博士论坛、学术交流会议等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把你已经学过看过的系统思考拿出来,这是对自己的提升。再一个是思想碰撞,看看我们有什么不同,学习别人先进的思想。”她倡议举办公共经济学讨论班,学生主持,学生约人,学生参加,邀请老师点评,她本人但凡有时间就一定参加并点评,引导学生做得更好。

她还积极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例如在她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中,就把子报告中的义务教育均等化、医疗服务均等化交给博士生独立完成,然后给予他们方向性的把握和指导,这对学生的锻炼和培养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有机会,她就会推荐学生到国内外其他高校学习,开阔视野。“一个基地,两个导师,五种经历”模式是樊丽明老师在学术研究及教育教学上的又一个新的探索,同学们都表示很享受这种学习过程。樊老师常常教导学生“经历就是学习”。通过海外学习、第二校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丰富了学习方式和渠道,学生们获益良多。

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樊老师虽然对同学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但是对于每位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标准。她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耐心地给予学术上的指导,并帮助他们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她始终认为老师应因材施教,发挥其指导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对他们进行人生指导。

“每个人学习的基础不一样,所以要求不同,一定要因人而异。每个人学习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有些同学本科不是学财政学的,樊老师专门给他们制定了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学习计划。

看到有些基础不好的同学急于研读名著的情况,她又会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告诉大家什么时候适合做什么样的研究。有的学生适合做理论研究,而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很强但很深的书读不下去,她就针对就业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作为一名导师,樊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术上的提携,能用自身深刻卓越的学术思想和厚重渊博的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方向上的引导和方法上的点拨,而且用自身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风格去教育人、影响人,熏陶人,她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学生做人治学的态度,影响着他们做事的方式与方法。

有一次,樊老师的一位学生为樊老师做一份课题会议记录,邮件发给老师不久收到了回复。打开一看,在原先的文档上用批注符号修改得密密麻麻。

大到记录的条理架构,小到标点符号的运用,每一处都精心做了修改说明。学生不禁深深为老师的细致,一丝不苟折服。在樊老师的教育下,许多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师门聚会上,“樊门弟子”围坐在老师身旁,当他们谈及导师曾给与的谆谆教导时,无不表示出无限的感激,当中有人语重心长的说:“能成为樊老师的学生是一生最大的荣幸。”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学生对师者最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