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章大校 林连章 学校是他一生的“战场”

2018-04-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又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他们的传奇故事.林连章(1917-2011):河北省隆尧县林家庄人.1935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3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毕业于延安抗大.抗日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又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

《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他们的传奇故事。

林连章(1917-2011):河北省隆尧县林家庄人。1935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3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毕业于延安抗大。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大四分校文化教育科科长、新四军四师十一旅独立大队教导员、华中七分区二团三营教导员。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东特纵组织科长、华东特纵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炮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炮兵干部部副部长、南京炮兵学校政委、华东工程学院副院长等职。曾参加淮北五河战斗、灵璧战斗、津浦路破击战、泗县战斗、睢海战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9月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6月晋升为大校军衔。2011年去世,安葬于南京雨花台功德园。

2011年6月1日的南理工校园,法国梧桐已经换好新装,紫霞湖的水面润泽开阔,湖心亭的倒影美丽依旧。然而,林连章再也看不到这些了,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弥留之际,他一直喃喃地呼喊着“学校”“学生”……

妻子和儿女们理解他。从1937年奔赴延安开启军旅生涯,他这一辈子,最主要的“战场”一直是在学校。经他之手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优秀指战员和国防生,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爱惜他们,心疼他们,即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学生、为了下级,哪怕给自己带来“霉运”,他也要据理力争。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九一八事变爆发,热血少年萌生报国念头

1917年,林连章出生在河北省隆平县林家庄。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庄,大多数村民都过着拮据的生活,遇到军阀战争或是灾年,常常连饭也吃不饱。不过,林连章家的情况却有点特殊。

林连章的祖父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到了父亲那一代,机缘巧合发了家。林连章记得,他小时候“家中有良田三百亩左右,骡马三四头、房子三所,其中砖房二十间、土房十五间。”除此之外,林家在天津还有60多亩水田。

由于家境殷实,林连章从小就被送进本村的私塾读书。十三岁那年,林连章进入了县城第一完小读书。

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和中国摩擦不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暴露全面侵华的意图,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日益高涨。耳濡目染,林连章也下定决心要抗日报国,收复祖国失去的大好河山。

可是,身为一介书生,要如何抗日报国?此时的林连章并没有找到答案。直到他进入中学,这个答案才渐渐清晰起来。

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深造

完小毕业后,林连章升入河北省立十五中学,一年后,又来到北平(北京)读书。北平成为林连章革命生涯的起点。

1935年,日本进一步对中国实施侵略,华北成立冀东自治政府,酝酿华北自治。在这种情况下,“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身处运动的漩涡之中,林连章也积极行动起来,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

“一二·九”学生运动期间,经尹之宾、范秋水两人介绍,林连章参加了“民族武装自卫会”。当时的林连章,并不知道这个团体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他只是单纯抱着救国抗日的思想加入。加入“民族武装自卫会”后,林连章常常参与散发标语、小型集会等活动。

“一二·九”运动后,林连章被派到河北省立民众教育试验学校特别训练班。这个训练班由晋系失意军阀张阴悟把持。训练班里的学员,有抱着明确抗日目标而来的,有盲目信仰张阴悟的,还有单纯为了学习而来的淳朴青年。林连章在那里学习了两三个月后,又回到了北平。回到北平没多久,1937年暑期,林连章被学校以“共产党嫌疑”的名义开除学籍。

实际上,此时的林连章,还不是共产党员。被学校开除之后,他先是来到天津,在大哥家住了一段时间。随后,林连章决意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与其他三位同学一起结伴先到西安,在西安滞留一段时间后,于当年11月初抵达延安,并进入抗大学习。在学校,林连章成绩不错,毕业后又被送到马列学院深造。

理论扎实获誉“铁嘴”,主动要求去战斗部队

1939年7月1日,抗大总校由延安迁往敌后。1940年,林连章跟随一一五师三三四旅(即黄克诚部)经过冀南、山东,转至豫皖苏地区与彭雪枫部(新四军六支队,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四师)会合。在此之前,这里刚刚成立抗大四分校,林连章抵达后,即在四分校担任政治教员,是该校唯一一位从马列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由于青少年时代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再加上在抗大接受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林连章的“底子”很厚,给学员们上起课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学员们很喜欢上这位林教员的课,还送给他一个响当当的称号——铁嘴。由于有林连章等优秀教员,当时的抗大四分校非常有名,有人开玩笑说,彭雪枫师长有三件宝:抗大分校、拂晓报、拂晓剧社。其中,抗大四分校排在第一位。

作为抗大四分校的教员,林连章收获了巨大的荣誉感,不过,他却不满足于只站在讲台上。在1952年写成的自传里,他剖析自己那时的心理:“因为刚从学校出来,学了点东西,热炒热卖,当时感到困难不大,因而情绪高涨,工作积极热情,努力向上。但满足于一般学习的要求,为了完成任务,对理论书籍还是注意研究的,谈问题、找根据,多半是从书本出发。”

为了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已是团职干部的林连章主动提出调动工作,希望到连队去锻炼改造自己。1943年8月2日,他的愿望实现了,被调到新四军四师十一旅独立大队,任副教导员。此后三年多时间里,林连章一直在基层部队。他所在的部队,位于豫皖苏鲁几省交界处,和顽军、伪军摩擦不断,在战火的磨砺下,这位昔日的书生变得更加成熟坚定。

行军途中丢了经费包,险些上了军事法庭

在儿女们眼里,父亲林连章是个“神秘人物”:“他是个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的人。打过什么仗,怎么打的?从来不跟我们说。晚年的时候,他偶尔会和我们谈起以前的事情,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常常感叹,哎呀,爸爸真了不起。”

大女儿林宁,记得父亲曾说过一件小事。

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次,林连章跟随部队行军打仗。敌我双方交火猛烈,林连章和一个小警卫员带着部队的经费跟随部队转移。那笔经费,是一大口袋的法币,是部队三个月的伙食钱。在转移途中,两人冒着枪林弹雨急速行军,走到一处相对隐蔽的地方时,实在太累了,便坐下来休息。小警卫员将钱口袋甩给林连章,让他坐在口袋上。坐下没几分钟,敌人的枪炮子弹就追过来了。两人赶紧起身转移,跑出好几里路,这才发现,钱口袋忘拿了。小警卫员慌了,说:我回去找钱。林连章知道,刚才休息过的地方,此时早已被敌人占领,回去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他果断地对警卫员说:你跟着部队先走,我留下来,等战斗停了再去找。

然而,等战斗停了的时候,哪里还找得到钱袋的影子。无数的责难落到了林连章的头上,有传闻说,他将要被送上军事法庭,极有可能被枪毙。林连章纵使浑身长嘴也说不清了,他大哭一场,随后准备坦然接受裁决。就在此时,抗大四分校的副校长陈锐霆来调查这件事情。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陈锐霆认为林连章做得没错,他建议组织让林连章免上军事法庭。但是,丢了经费毕竟得有人承担责任,于是就给了林连章一个处分。林连章毫无怨言地接受了。

对学生对下级,一辈子细心呵护

从1937年奔赴延安,到2011年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林连章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军事院校度过,先后在南京炮兵学校、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现为南京理工大学)任职。大女儿林宁说,在弥留之际,父亲嘴里一直喃喃地呼喊着“学校”“学生”一类的字眼,“他就是忘不了他的学生,忘不了他的战友。”

林宁记得,父亲和他的学生、学员关系都非常好,“很多人提起父亲,都说他正直,富有正义感,富有人情味。”父亲的人情味体现在哪里?林宁记得,“文革”期间,父亲的一位下级,因为平常讲话大大咧咧,竟然被指名要被划成“右派”。“父亲非常了解那位下级,他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但就是平常讲话不太注意,随意惯了,可能无意中得罪了人。”

林连章坚决反对乱划右派,有他坚持,划右派的事情就拖了下来。可是,趁着林连章出差,那人还是被划成“右派”下放了。林连章非常生气,可是已经于事无补。

说起林连章的“人情味儿”,他的老部下韩晓勤也记忆深刻,“1949年渡江战役后,我到华东特纵当干事。他当时是政治部组织部长,虽然只有30多岁,但在我们眼里已经是老资格的革命家。他人没什么架子,对我们很和气。闲暇的时候,经常带着我们出去转转,像老母鸡带小鸡一样,护着我们。我们犯了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他都耐心地说服教育,我们都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