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行检 【凡事三思而后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 曰:“再 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遇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汉·郑玄: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也。文,谥也。文于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及三思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15页)
梁·皇侃:孔子美之,言若如文子之贤,不假三思,唯再思,此则可也。斯,此也。有一通云:言再过二思则可也。又季彪曰:“君子之行,谋其始,思其中,虑其终,然后允合事机,举无遗算。是以曾子三省其身,南容三复白圭,夫子称其贤。
且圣人敬慎于教训之体,但当有重耳。固无缘有减损之理也。时人称季孙名过其实,故孔子矫之。言季孙行事多阙,许其再思则可矣,无缘乃至三思也。此盖矫抑之谈耳,非称美之言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15页)
宋·朱熹:季文子,鲁大夫,名行父。每事必三思而后行,若使晋而求遭丧之礼以行,亦其一事也。斯,语辞。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愚按: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与?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四书章句集注》81页)
元·陈天祥:王滹南驳丧礼之说曰:“文子至晋果遭之,则正得思之力也,何过之有?”又驳程子之说曰:“思至于三,何遽为私意邪?”又曰:“事有不必再思者,亦有不止于三思者,初无定论也。”其说大意皆当然,三字之音义未有明辨,三作平声乃是数目定名,若作去声只是再三再四频繁之意,世俗语话中常有之,如云一日三场如此、一日三衙如此者,是也。
三思之三既为去声,则文子之三思不止三次而已也,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过思之蔽,非谓天下之事皆当止于再思、不可至于三次也。《四书辨疑》卷四·6页)
明·王夫之:季文子三思而行,夫子却说“再斯可矣”,显然思未有失,而失在三。若向利欲上着想,则一且不可,而况于再?三思者,只是在者一条路上三思。如先两次是审择天理,落尾在利欲上作计较,则叫做为善不终,而不肯于善之一途毕用其思,落尾掉向一边去,如何可总计而目言之副三?(《读四书大全说》267页)
程树德:按:下文明出再字,则三应如字读也。《集注》读为去声,非。(《论语集释》338页)
杨伯峻: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这样做呢?宦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云云。(《论语译注》50页)
毛子水:季文子凡事能预先多加思虑,故在当时有“三思而后行”的传言;到孔子时,或还有人称道,所以孔子得以听到。“再”,是对“三”而说;因“三”下有“思”字,所以“再”下便不必有“思”字了。孔子所以说“再,斯可矣”,并不是批评季文子三思的不对,似是孔子故意说的戏言。
行事虽贵多思,但当因事而不同。有一思而即决的;有须十思百思而后得的。孔子当然明白这种道理。大概当时传说季文子故事的人或有神奇“三思”的语意,所以孔子便说了这句戏言。(唐石经斯作思;斯字似较合。)(《论语今注今译》69页)
金良年:季孙一族是当时掌握鲁国政权三家贵族(即所谓“三桓”)中势力最大的一家,但季文子本人并不骄横……因此,孔子尽管不满三桓,但对他还是给予好评。……处事多思当然是好的,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于“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论语译注》49页)
邓球柏: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说明季文子善于思考,善于行动。用思想指导行动,季文子掌握了全方位的思维方式。针对季文子的全方位思维方式,孔子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思维方式,即二维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法则)。孔子认为运用比较方法这一简单思维方式就能解决一般的问题了。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完全反对季文子的思维方式。斯,这种方法。再,两次,比较方法。(《论语通解》95页)
李泽厚:[记]这大概是指某一具体事件,孔子可能嫌他过于慎重或不免怯懦。就一般言,孔子总是强调慎重行事的。(《论语今读》101页)
钱穆:此语有两解。一说:言季文子恶能三思,苟能再思,斯可。一说: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今按: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若如前解,孟子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乃指义理言。季文子之瞻顾周详,并不得谓之思。若如后解,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今就《左传》所载季文子行事与其为人,及以本章之文理辞气参之,当从后解为是。(《论语新解》129页)
杨润根:[句读]季文子(曰):“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发现论语》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