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获奖好评创作背景拍摄过程重温童年时光
近日,知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公开亮相,为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八月 》发声,接受媒体深度采访,畅聊90年代银幕往事。动情处更再度开腔,独家朗读曾经出现在《 八月 》中的经典诗句。事实上,这一次与电影紧密关联是濮存昕继2010年出演《 最爱 》后七年间第一次。
《 八月 》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眼中心事重重的暑假。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晓雷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没有作业的假期。阳光每天都热烈,孩子们终于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打发,可大人们都满怀心事。每天的日子看起来都一模一样,但周围的一切都在隐隐地松动。
八月结束了,父亲远赴他乡,家里只剩下晓雷和母亲,院子里的昙花在一个立秋的夜里也悄悄地开了。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化,但时光终会留下它的痕迹。
影片《 八月 》是青年导演张大磊的处女作长片,入围了第53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最佳新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新演员、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共六项重量级提名,并于2016年11月26日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在《 八月 》中扮演晓雷的10岁小演员孔维一获得最佳新演员。
白日梦爱做梦,恬静影像扩散出一股糜味,氛围掌握妙至颠毫,拍无事之事,举重若轻,若有似无,悠然如小津安二郎,时现侯孝贤《 童年往事 》神采。所有的八月,都将只是过去了,过去了 。(第53届金马奖评委会评)
第53届金马奖评审团主席许鞍华导演这样评价《 八月 》: “ 虽然是在内蒙古拍摄的非常有本地特色的影片,但影片的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我是香港人,也一样很感动。张大磊的技巧蛮鬼魅的,本来应该很难 “ 骗 ” 到我这样的导演,但他做到了。我还要再看这个片子,看他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 金马光环和众多影评人的高度评价,使影片未映先火。
小城故事多,导演张大磊选择了用镜头记录曾经小城发生的种种,没有冲突、对立或者批判,只用基本的叙事与抒情,带出全片的平稳节奏和安静氛围。该片将对往事的怀念慢慢渗透出来,这种细微的情感展现在电影的每一处小角落。
剧本从2008年写到2012年,停停写写、几经沉淀,到2015年开拍前才定稿,与3年前成稿又有很大变化。采用黑白影像、非职业演员是写剧本时就定好的风格。导演张大磊和摄影师吕松野都觉得,黑白更适合那个比较简单的年代,而且能在写实的同时,增加一些梦幻的色彩。
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温故,与时代意象的重现,引发观众共鸣。电影中出现的老房子、老街道等场景,勾起人们回忆。导演张大磊曾在采访中提到,为了还原90年代场景,寻遍内蒙古。
“ 我在内蒙古就没事出去拍,找遍了老建筑,直到开机,我才发现很多都拆掉了。拆房子,把之前经历过的时间就抹掉了,这让我特别觉得遗憾。
我大爷正好有个老工厂,那里有套房空了,我去那一看,那里等于是被遗忘的一群人,他们院子还那个样子,人的生活方式还保留着,所以挺幸运能拍到这些场景。 ” 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金马最大赢家,缘于导演鬼魅的拍摄技巧使得《 八月 》的情绪得以传递。
整部影片气韵连贯,像摄影作品般的优美构图,如诗歌般的黑白影调,如散文般行云流水的叙事,在沸腾的国产电影的票房争夺战中,像影片最后那朵昙花一样,在深夜里静静开放,自带芳香。
影片全部演员和主创零酬劳工作。资金链几度断裂,最后由导演退休多年的剪辑师父亲自掏腰包支持他把电影拍完。
诗歌不是贬义词,它不是回车键,而是语言给思想的留白;文艺不是贬义词,它不指白裙子、帆布鞋,而是对待世俗生活的一种态度;艺术电影不是贬义词,它不意味着沉闷、难懂、小众,而是深邃、优雅和启迪。我需要艺术电影,正如我需要诗歌的理由一样:我想要表达的太多,语言远远不够用。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全国31个省市挑选了100个电影院作为首批艺术电影放映的核心影厅。《 八月 》是联盟正式参与全国发行的第一部国产片,即将在3月24日与热切期待的广大观众见面。这不仅仅是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国产艺术影片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里程碑式开端。
导演张大磊表示,之所以会选择在春天上映,是因为春天是万象更新的时节,在经历了严冬和寒冷后,春天的温暖格外不一样。这不仅与影片温暖的基调相符,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电影以及中国作者电影蓬勃发展的期待。
如今爆米花电影越来越多,时光越过越快,我向前奔跑地太远,最纯真的欢声笑语已经如母亲别在衣领上的小白花的香味一样无迹可寻。
所以回到电影院吧,看一场属于童年的电影。这里面收藏着被你忘却的东西。午后的阳光,洗衣粉的气味,三轮车链子的声音,收豆子的叫卖声,小鸡啄米闹钟,扭亮式台灯,手工双节棍……正如张大磊在金马专访时说的, “ 九十年代真的很美 ” 。
2017年3月24日,让我坐在电影院里,重温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