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卫北京 专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王红卫副教授

2018-04-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截止2月17日下午,作为培养出谢飞.郑洞天,陈凯歌.田壮壮.王小帅.娄烨.陆川等好几代中国导演的北京电影学院的"老牌"热门系--导演系已结束考生报考.本次剪辑专业(本科)招生17人(含新疆定2人),共有1200名考生报考.因为"导演"职业的神秘和光环,导演系的考试一直以来备受广大考生以及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但对于导演系的招生特点和选材原则.考试程序究竟是怎样的,却似乎很少有人具体知晓而引发众说纷纭.因此,我院记者专访了负责08年导演系招生工作的导演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截止2月17日下午,作为培养出谢飞、郑洞天,陈凯歌、田壮壮、王小帅、娄烨、陆川等好几代中国导演的北京电影学院的"老牌"热门系--导演系已结束考生报考。本次剪辑专业(本科)招生17人(含新疆定2人),共有1200名考生报考。

因为"导演"职业的神秘和光环,导演系的考试一直以来备受广大考生以及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但对于导演系的招生特点和选材原则、考试程序究竟是怎样的,却似乎很少有人具体知晓而引发众说纷纭。因此,我院记者专访了负责08年导演系招生工作的导演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王红卫副教授。

在专访中,王红卫老师详细地介绍了导演系在招生中的选材理念和考试程序以及培养方案等问题,为考生和公众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应材施"考":理念先进招法灵活

"考导演系不需任何的准备,用对付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来对付导演系绝对没门"。王红卫老师在采访中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导演系的观点和立场。据他介绍,导演系连续8年招收本科生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探索考试方式的不断改善,就是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最大限度地找到好的艺术苗子。

在考试中,导演系因此采用的是截然不同于应试教育的因材施"考"的方式--根据不同考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机智的考试方式。王红卫老师给记者解释说,应试教育的考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在严格的标准答案,经过长期的应试教育,考生的思想意识里就会形成"怎样让他人满意"的潜意识,这种"自我审查"的潜意识会阻碍考生在考试中表露出自己的"真我",而带来模式化和伪饰化的弊病。

但导演系的考试正好与此相反,就是要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消解考生的伪饰,让考生真情流露,发掘考生的"真我"和"本我",从而以此来判断考生的艺术潜质。另外,包括高考在内的应试教育的考试是比较"谁犯的错误少",而导演系的考试却是比较"谁的闪光点多","对于一个犯的错误较少但中规中矩毫无闪光点的考生和一个犯的错误稍多但有许多闪光点的考生,我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后者"。

王红卫老师认为,这样做是"符合艺术选材的规律和本质"的,"因为我们的考试不是在招律师、医生或者公务员而是在招艺术工作者"。

在被问到有着怎样的具体考试方式时,王红卫老师举例说,导演系以前有门传统的考试科目叫"命题创作",属于笔试,要求考生在考卷上完成一个命题创作。但最近两年,这门科目被取消了,而代之以面试时的"命题故事构思",属于口试。

从笔试到口试的改变体现了考试方式的更为灵活和科学,因为笔试时考生的创作活动是单向的,在考试中考生很有可能去揣摩考官的心理和"口味",从而会导致写出来的东西很有可能误入歧途,适得其反,却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而在与考官面对面的考试中,考生的创作行为是双向的,考官可以根据考生的具体表现随时打断考生不良的回答,或者提出新的问题,去芜存菁地引导考生,发掘考生的真我,去除惯有的模式化。所以,看起来口试比面试更为严格,但实际上考生获得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另外,"影片分析"科的考试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就是要求写一篇单独的文章,考生的答卷中难免会有很多的套话和空话,要么是《看电影》的行文风格,要么是某个电影论坛的行文风格,要么就是一篇幼稚的中学生影评。而现在的"影片分析"考试,在写文章之外,增添了对话和讨论的方式,是一种启发式的考试方法,利于考生更真实更完整地呈现自我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潜质。

王红卫老师介绍,在初试形式上,近几年导演系的考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04年开始,恢复了1980年代初采用过的"文艺和社会常识"考试。这一门考试的门槛较低,但难度较大,因为其涉及面非常宽广,文学、艺术的内容占的比例很低,而更多的包含有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领域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另外,出题形式也非常的机智灵活。这门科目对于那些只知死读书而文化背景较弱的考生有相当的难度,它避免了挑选那些只知道待在"文艺象牙塔"内的考生,符合导演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特性。

王红卫老师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这门考试科目:"它就像一个筛孔很大的筛子,可以直接过滤掉许多有缺陷的豆子。" 王红卫老师最后再次强调,如果想考导演系,真的不需要任何的准备,尤其不需要去参加任何辅导班,因为参加那些所谓的辅导班的误导性非常强,它实质上又会带来与应试教育相同的"模式化"和"伪饰化"的不良后果,"在我们的考试中,参加过辅导班而考上来的考生几乎没有。

"另外,王红卫老师还说到,那些在应考时拿着各种获奖作品(出版的书籍和唱片)或证书试图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的考生也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因为它们与考导演系关系不大。导演系入学考试不是钢琴过级考试,导演系也不是在招跨栏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这只是一次艺术选拔赛,被选上者不一定比被淘汰者在各方面都优秀,而只是更适合于从事艺术工作;考不上的考生也并非失败者,还有各种途径来展现自己的优秀。

王红卫老师说,所以考生来考试时一定要心态正常,"我们最需要的只是你说真话,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呈现真实的自我。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真诚,才是我们考察考生的重要条件。"

意在培养高素质的剪辑师

导演系今年招生的专业方向为"剪辑",招收本科生17人。在导演系的历史上,剪辑专业是第二次招收本科生,第一次是05年。据王红卫老师介绍,时隔两年之后,导演系再次开设此专业方向,是鉴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考虑到当前影视行业的有关规律和需求。

导演系虽然声名遐迩,但社会对"导演"职业的需求其实并不高,而相反某些具有特定专业技能的专业却供不应求,"剪辑"专业正属于紧俏的后者范畴。而在中国影视行业,剪辑师大多属于半路出家型,从业方式也属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整体上看,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高。

而导演系开设剪辑专业,旨在为中国电影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剪辑师。其科班出身的背景也正好可以弥补之前非科班的不足,从而一定程度化解该行业的供需矛盾。

第二,开设剪辑方向也是基于教学的考虑。通过剪辑专业的设立,可以科学地拓展导演系的专业方向,完善导演系的专业结构,在教学实践上改变以往一定程度存在重艺术轻技术的弊病,更加有的放矢,化虚为实,加强对导演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强化,从而增加导演系学生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说到开设剪辑方向的原因后,王红卫老师还特别提到,学习剪辑专业的学生入校后并不是就此远离了"导演梦",而相反,一个好的剪辑师往往能成为一个好导演。

国外就有很多优秀导演都出身于剪辑师。因为剪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在入学后的课程安排上也将体现这一点,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双管齐下,主要课程除剪辑之外,还包括导演、表演、编剧等,必修的和辅助的课程会有摄影、音乐、美术、录音等。相信考上剪辑专业的考生在不断的锻炼后,今后不但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剪辑师,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

大腕剪辑师坐镇教学

据王红卫老师介绍,剪辑专业的考生入校后,将在软硬件上都有幸享受到非常优越的教学资源。首先,在师资上,导演系将聘请著名剪辑师周新霞担任剪辑班的主任教员,作为中国电影电视剪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一级剪辑师的周新霞老师,曾担任《荆柯刺秦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诸多电影电视的剪辑,曾剪辑过几十部影片、几百集电视剧,是名符其实的剪辑界的"大腕",拥有出色的剪辑技能和丰富的剪辑经验。

在剪辑教学中,周新霞老师将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素材优势和实践经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导演系和电影学院还拥有其他许多在各自研究和实践领域表现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是保证学生成才的宝贵资源。王红卫老师还介绍,导演系不但软件优良,硬件条件也非常过硬,现在拥有包括剪辑机房在内的三个学生机房和三十套各种级别的专业设备,所有设备都对学生开放,"要让学生在四年中摸着机器成长",保证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以不断实践的方式获得过硬的技能,从而能在毕业后快速地适应自己的岗位。

在采访结束时,王红卫老师还通过记者寄语广大考生:希望考生在考试时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切记一定要放下你的家长迫切希望你考上而带来的一切压力和阻力,抛开各种道听途说而来的资讯对你形成的一切影响,轻装上阵,向考官展现你自己最真实最精彩的"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