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皑个人资料
- 一、人物简介
- 二、成长经历
- 三、个人作品
- 四、个人荣誉
- 五、人物评价
- 六、部分作品介绍
- 七、
陈怀皑简介
陈怀皑(1920.9-1994.11),原名郑衍贤,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中国内地导演。代表作有《平原作战 》、《海霞》、《青春之歌》。....
陈怀皑个人资料
陈怀皑(1920.9-1994.11),原名郑衍贤,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中国内地导演。
代表作有《平原作战 》、《海霞》、《青春之歌》。
陈怀皑人物简介
原名郑衍贤,1920年9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首占村,逝于1994年11月,著名导演。幼年名为郑衍贤郑兆炎,到上学读书时,老师为他正式取名郑衍贤。因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便改为母姓陈,名怀皑,当时还以别名陈演弦,从事文艺工作。
陈怀皑1944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留校任助教。1948年赴香港任永华影业公司副导演,同年赴华北解放区参加华北大学第三文艺工作团,任戏剧队长,并参与影片《红旗歌》的编导工作。1949年调任中央电影局副导演,1950年,参加拍摄凌子风导演的故事片《陕北牧歌》,1951年,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员。1953年,调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导演,执导了话剧《家》。1955年,执导《虎穴追踪》。次年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做导演,相继导演了《生活的浪花》、《百凤朝阳》等。他还与人合作导演了不少作品,如与崔嵬导演合作的《青春之歌》、《北大荒人》、《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平原作战》,与谢铁骊合导的《海霞》、《大河奔流》等。1960年与崔嵬执导的京剧艺术片《杨门女将》获第一届"百花奖"的"最佳戏曲片奖"。1979年,陈怀皑独立执导的戏曲片《铁弓缘》,获第三届"百花奖"的"最佳戏曲片奖",为中国戏曲艺术片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怀皑成长经历
1920年出生于一个家道寒微的木匠家庭。1937年,他中学尚未郑衍贤毕业,父亲病故,靠母亲为人家洗衣服以维持生活。因经济拮据,陈怀皑只得弃学去小学任教,以分负家庭的重担。他自小就爱好文艺。学生时代曾在音乐教员的熏陶下,接近戏剧界,以后参加了家乡的民众教育馆的业余剧团,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33年,外地剧团纷纷来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领导的怒潮剧社等曾来福建演出。这些活动对他产生了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怀皑毅然参加抗日宣传活动,随剧团到福建三十多个县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乡镇,为农民演出喜闻乐见的讲评话、话剧等。抗日战争时期,物质条件极差,生活异常艰苦,演员们提着米袋,拄着手杖,白天赶路,晚上演出,还要自己起伙做饭,夜里就睡在台子上。但是,他们以满腔热忱向广大群众演出抗日救亡的节目;同时,这种接触民间艺术的实践,以及较长时期生活在劳动群众之中,对熟悉群众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都是难得的良机,无疑是上了一次社会艺术大学,为陈怀皑尔后的艺术创作,铺下了第一层基石。陈怀皑对这段生活寄予深深的眷恋,他说这是他成长中的重要阶段--人民训练的阶段。
几年的艺术实践,观摩较高水平的外来剧团的演出,在对比之下,陈怀皑深感自己郑衍贤艺术修养不足。他不满现状,产生了开学深造的愿望。当时日寇铁蹄已踏进福州,家乡沦陷,流亡在外的陈怀皑,经济来源断绝,又无戏可演,但他升学的愿望仍很强烈,经一位同乡推荐,他准备到四川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但从福建到四川路途遥远,筹措巨款路费亦很艰难,幸经一些同乡解囊资助,他才得以成行。
1941年秋,陈怀皑考入"国立剧专"。这所学校是当时戏剧界的最高学府,人才荟萃,戏剧家洪深、曹禺、焦菊隐、章泯、陈鲤庭、马彦祥、张骏祥、黄佐临等都在该校任教。在老师们的悉心教授下,陈怀皑接触了中外戏剧艺术大师易卜生、肖伯纳、莫里哀、莎士比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一颗土生土长的艺术幼苗,在艺术沃土中尽情地吸吮着新的营养。
1944年,陈怀皑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国立剧专后,留校当助教,负责导演、剧本选读、名著选读等课程,并担任学校的演出总干事及"校友剧团"的舞台监督。
在"国立剧专"任教期间,除从事戏剧活动外,陈怀皑的兴趣也倾注在电影艺术上。他花了很多时间看电影,除中国影片外,还看了大量美国影片。1948年,进步同学组织放映了从苏联大使馆借来的一些苏联影片,这些影片从思想上、艺术上都使陈怀皑耳目一新,倍受鼓舞。这时。早已热爱电影艺术的陈怀皑,立志要以电影艺术创作作为终生事业。
1948年,陈怀皑因参加学生民主运动,受国民党反动当局迫害被解聘,经曾在剧专任教授的张骏祥推荐,到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担任副导演,开始迈入影坛。当时张骏祥正为影片《火葬》执导,来北平拍外景,陈怀皑随同来京。外景尚未拍完,陈怀皑又被国民党特别刑事法庭列为"匪谋"嫌疑,并限期"自首"。他被迫离开北平,毅然投奔华北解放区,参加革命。经短期学习后,参加筹组华北大学第三文艺工作团,该团成立后,陈怀皑任戏剧队长,并参加了第一个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影片《红旗歌》的编导工作。红旗歌1949年北平解放,陈怀皑来到北京。建国伊始,百废侍兴。为了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中央宣传部决定抽调华北大学文工团部分人员支援电影事业,他被调到中央电影局任副导演。1950年,参加拍摄了凌子风导演的故事片《陕北牧歌》。
1951年,陈怀皑被调至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员。几年的表演教学,使他重视了电影演员的表演问题,对电影导演工作如何发挥表演艺术的作用加深了认识,特别是在与演员出身的崔嵬的长期合作中,重视表演问题,已成为他们导演风格的重要内容。在以后他参加拍摄的故事片或戏陈凯歌与陈怀凯曲片中,都鲜明地突出了表演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1953年,陈怀皑调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导演。1955年,借调到"长影"。在"长影"拍摄的《虎穴追踪》中任副导演。1956年,陈怀皑到"北影",参加拍摄了影片《祝福》,任副导演。同年,他与巴鸿为北影演员剧团联合导演了话剧《家》。
"文革"中因莫须有的历史问题被控制使用和被揪斗。
1994年因肺癌辞世,享年74岁。
·陈怀皑其子是著名导演陈凯歌,女儿陈凯燕。
个人作品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陈怀皑作品
《斩黄袍》(1987)....导演郑衍贤《三岔口》(1988)....导演
《小放牛》(1988)....导演
《辛安驿》(1988)....导演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1988)....导演
《辕门斩子》(1988)....导演
《双雄会》(1984)....导演
《朱门玉碎》(1986)....导演
《知音》(1981)....导演
《诸葛亮吊孝》(1980)....导演
《铁弓缘》(1979)....导演
《大河奔流》(1978)....导演
《宝莲灯》(1976)....导演
《斩黄袍》(1976)....导演
《辛安驿》(1976)....导演
陈怀皑作品
《三岔口》(1976)....导演
《辕门斩子》(1976)....导演
《小放牛》(1976)....导演
《游龙戏凤》(1976)....导演
《刘海砍樵》(1976)....导演
《平原作战》(1974)....导演
《海霞》(1975)....导演
《天山的红花》(1964)....导演
《北大荒人》(1961)....导演
《穆桂英大战洪州》(1963)....导演
《野猪林》(1962)....导演
《青春之歌》(1959)....导演
《山里的人》(1958)....导演
《生活的浪花》(1958)....导演
《虎穴追踪》(1956)....导演
《百凤朝阳》(1959)....导演
《岳云》(1984)....艺术指导
《虎穴追踪》(1956)....副导演
《祝福》(1956)....副导演
《陕北牧歌》(1951)....副导演
个人荣誉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斩黄袍(1987) .... 导演
三岔口 (1988) .... 导演
小放牛 (1988) .... 导演
辛安驿(1988) .... 导演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 (1988) .... 导演
辕门斩子(1988) .... 导演
朱门玉碎(1986) .... 导演
双雄会(1984) .... 导演
岳云 (1984) .... 艺术指导
知音(1981) .... 导演 (同谢铁骊、巴洪联合导演)
诸葛亮吊孝(1980) .... 导演
铁弓缘(1979) .... 导演
大河奔流(1978) .... 导演
宝莲灯(1976) .... 导演
斩黄袍 (1976) .... 导演
辛安驿 (1976) .... 导演
三岔口 (1976) .... 导演
辕门斩子 (1976) .... 导演
小放牛 (1976) .... 导演
游龙戏凤(1976) .... 导演
刘海砍樵(1976) .... 导演
平原作战(1974) .... 导演
海霞(1975) .... 导演
天山的红花(1964) .... 导演
北大荒人 (1961) .... 导演
穆桂英大战洪州(1963) .... 导演 、 编剧
野猪林(1962) .... 导演
青春之歌(1959) .... 导演
百凤朝阳(1959) .... 导演
山里的人(1958) .... 导演
生活的浪花(1958) .... 导演
虎穴追踪(1956) .... 副导演
祝福 (1956) .... 副导演
陕北牧歌 (1951) .... 副导演
人物评价
陈怀皑是一位始终坚持现实主义与民族化艺术创作道路的电影艺术家,他虽然年迈古稀,仍然刻苦勤奋,兢兢业业,为中华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着,他不已的壮心,将为我绚烂的影坛增添新葩。拍片中注重民族艺术传统,着重于塑造人物,强调意境,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追求新颖,花哨,为中国戏曲艺术片的探索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