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葆华个人资料

2019-0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目录 一.人物简介 二.艺术成就 三.传媒成就 四.主要代表作品 五.作品鉴赏 六.评价 七.相关新闻 赵葆华简介 赵葆华,男,著名影视剧作家.评论家,中国电影
目录
  • 一、人物简介
  • 二、艺术成就
  • 三、传媒成就
  • 四、主要代表作品
  • 五、作品鉴赏
  • 六、评价
  • 七、相关新闻

赵葆华简介

赵葆华,男,著名影视剧作家、评论家,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传媒人物,曾任《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电影报》主要创办人....

赵葆华个人资料

赵葆华,男,著名影视剧作家、评论家,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传媒人物,曾任《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电影报》主要创办人之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终审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赵葆华照片

赵葆华人物简介

赵葆华

赵葆华,男,著名影视剧作家、评论家,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传媒人物,曾任《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电影报》主要创办人之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终审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赵葆华艺术成就

创作影视文学剧本30余部,皆拍成影片和电视剧,在中央报刊发表影视评论文章几百篇、百万余字。代表作品有: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守护童年》、《邓小平登黄山》、《全城高考》、《因为谷桂花》、《女性世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蓝天鸽哨》、《敌后武工队》、《越来越好》、《悲喜松花江》等。

​他创作的电视剧《白塔风铃》(编剧兼导演)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春节(初一)晚上黄金时间播出,反响甚佳,获东北地区电视剧“金虎奖”一等奖。他创作的电视剧《卜宗亮》、《华夏星空下》、《个人情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均获好评。创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爱情为你遮风雨》在全国播出后,列不少地区收视率榜首。创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青春波尔卡》被专家们誉为现实题材的力作,是北京电视台献给新世纪的佳作。创作的长篇电视剧《至爱亲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创作的电视剧《大地有江河》曾获飞天奖。

另有《爱情为你遮风雨——赵葆华电视剧作选》,长篇小说《至爱亲朋》,长篇纪实小说《邓小平风华岁月》多次出版发行,颇获佳评。电影批评结集成书《我的电影梦——赵葆华影视评论选》亦获盛评。

曾多次出任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亦多次出任百合奖、华鼎奖、长春电影节评委,还曾任北京国际微电影节评委和首届深圳国际微电影艺术节评委会主席。

传媒成就

2007首届中国传媒领军人物年会暨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揭晓创新领军人物奖,《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葆华先生荣膺中国十大期刊创新领军人物。

赵葆华

2001年8月任《电影》杂志社总编辑。 1989年1月创办<中国电影周报> (后改为《中国电影报》),成为电影界影响最大的报纸。赵葆华2000年接手改造《电影通讯》,当时为双月刊黑白页每期32页。2001年改名为《电影》,名声鹊起。在零资金投入的困难境遇下,他“借壳上市”,提出“两权换一权”的发展战略,即将《电影》的发行权和广告权交与协办方,赢得《电影》的启动资金,健康出版。

赵葆华又提出以文化时尚占领市场,以文化经典引领市场的市场战略。他是<电影>的灵魂人物,他确立的坚守国片宣传阵地,时尚与经典组合,中国电影PK好莱坞组合,近距离报道,权威性话语,使《电影》风格鲜明,品牌独具!现今的《电影》月刊,为国际大开本116页,全彩色印制,美轮美奂。《电影》以40万电影从业大军为文化服务主体,以广大电影观众为文化关爱对象。赵葆华带领他的年轻的编辑队伍将《电影》的传奇,不但书写在电影界,也正书写在传媒界!

主要代表作品

影视代表作品有:

电影《女性世界》潇湘电影厂出品,曾获十佳影片奖;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北影厂出品;

《蓝天鸽哨》上影厂出品;

《敌后武工队》长影厂出品;

《越来越好》《悲喜大江》电影频道出品;

《我的法兰西岁月》(团中央影视中心出品,该影片获第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

别奖、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

《女性世界》与《我的法兰西岁月》轰动一时。《守护童年》获第二十八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

电视剧代表作品有:

长篇电视剧《至爱亲朋》

《爱情为你遮风雨》

《青春波尔卡》

《大地有江河》中短篇电视剧

《华夏星空下》

《白塔风铃》

《卜宗亮》

《守望》

作品鉴赏

赵葆华作品

创作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

在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之际,一大批怀念伟人,重读伟人的作品相继推出。其中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被认为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之一。该片剧本由著名影视剧作家赵葆华历时两年完成。在创作中,赵葆华自觉担负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年的创作经验让他深切体会到,好的作品要让观众先被吸引,后被教化。他的作品大多“既担道义,又十分好看”,大概受益于他的这份感受。

创作<我的法兰西岁月> ,让赵葆华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仰望那一时期由青年革命家缀满的璀璨星空,目眩神迷、感慨万千。为写此剧,赵葆华曾长时期陷入创作困境。以崇敬之情为起点,赵葆华开始了他的文思寻找之路,于是他走进了邓小平(邓希贤)青少时代,一个显著的命题逐渐呈现:伟人的成长。在赵葆华看来,邓希贤有一个成长过程,从16岁到21岁,他在法兰西经历过“求学—求生存—求真理”不同的人生阶段。

在红色经典和文学名著改编中加入所谓的“人性化处理”成为一种时髦的时候,面对消解伟人、不屑伟人的种种创作现象,赵葆华是清醒的。而这份清醒来自于他对社会、对时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下的青年追逐偶像,崇拜偶像,歌星、明星光芒万丈,有其必然的社会意识形态需求。社会舆论引导的方向感显示出社会精神的健康程度,他创作此剧的一个雄心就是要为青年树立另一种青春偶像--革命青春偶像,那就是青年邓小平。赵葆华善于挤出时间创作,乐此不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法兰西岁月》电影剧本已获得本年度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夏衍电影文学奖是电影文学的最高奖。这也正是对赵葆华创作成果、创作才华的肯定。

评价

赵葆华

对于自己能获得“中国十大期刊创新领军人物”这个奖项,赵葆华总编的惊喜大于感慨。赵葆华常常被视为专业编剧或职业影评人,其实不是。他的职业身份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电影》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一直以来,新老朋友对他和他主编的《电影》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他爱这份工作;出差在外,都会惦记杂志社的诸位人员。这份工作让他快乐,快乐地工作着。

十大期刊创新领军人物中,只有赵葆华总编一人来自影视期刊方阵。对于《电影》他倾注太多的感情。2000年,在他接管杂志时,它名为《电影通讯》,双月刊,每期只有薄薄的32页,十六开本黑白页面。让这样的刊物行走市场,无疑于让它去送死,不悲壮,可怜兮兮。接管后,赵葆华的第一件工作是将《电影通讯》改名为《电影》,这刊名内隐雄心。第二件事是将双月刊改为月刊。《电影》杂志在零资金下启动运行。他制定出三权换一权的发展战略,即将发行权、广告权和文化活动经营权做交换,以三种权力换出版资金,确保编辑(出版)权得以运行。他不断拍电视剧积累了市场经验,也结交诸多公司老总。三权换一权得以实现。几位曾给他的影视作品投过资的朋友加盟《电影》运作,《电影》得以风光面世:全彩印制,时尚包装,每期118页,可谓靓丽出场。出版权,协办方不得干预。

赵葆华这使他们大展鸿图。全国期刊近万种,电影期刊亦是高手云集,怎样确立《电影》的文化性格是个问题。赵葆华总编的选择不再走《电影艺术》的理论路线,也不能效仿《当代电影》的学术路线,更不能东施效颦,要学《大众电影》的明星路线,必须另辟蹊径。赵葆华提出经典与时尚组合的《电影》文化模式,以电影时尚风情去占领市场,以电影经典文化去引领市场。同时又为《电影》确立这样一个文化方位:中国电影与好莱坞比拼的前哨媒体、近距离报道、权威性话语。带着这样的文化装束,《电影》行走传媒江湖。

相关新闻

第六代导演和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影视剧评论家赵葆华之间的口水战颇引人注目。赵葆华日前在其博客中撰文

“提醒”一些被传媒娇宠、小有成就便名声大噪的年轻导演们切勿自恋,“……青年导演张杨的近作《无人驾驶

》亦能看出他的迷失,影片表现中年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整部片子令人烦闷。形式感很强,但剧中人物的

心理皆如梅雨天气沉闷得透不过气来,所有人物的命运和行为都像无人驾驶的车不知要驶向何方。”另外,被赵

葆华批评的还有年轻导演宁浩和陆川。

记者电话采访了张杨导演。他一接电话,听说是这事就笑了起来:“哎,这事啊。我都觉得挺奇怪的。《无人驾

驶》是一部都市时尚爱情片,已通过审查,7月份要上映。可以说,这是我12年前<爱情麻辣烫>的升级版,呈

现的是当下这个‘物质时代’的爱情故事。讲述了一个女骗子、一个赛车手、一个的哥、一个哑女、一个女白领

,这些在北京生活的普通人,因一场车祸命运就此改变的故事。作为导演,我的想法很清楚,没觉得有什么迷失

。”

“我很不同意他说我这批导演‘迷失’。其实我这批人是最明白电影该怎么拍,拍给谁看的。另外,我

不自恋,我拍电影就是为了中国的观众。如果说十几年前还有一些导演为了玩艺术不关心观众,是比较自恋,

而我这些导演已经很了解中国的电影市场了。”张杨说。

赵葆华在博客中对宁浩新作《无人区》的评论也在网上引起争议,赵葆华近日表示不能接受批评是不自信的表

现。昨天,张杨告诉记者:“撇开《无人区》审查的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艺术就是

要坚持的。”

张杨说,现在拍电影不缺钱,投资人会找上门来,但张杨不愿意拍古装片,他想拍的是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从

《洗澡》、《爱情麻辣烫》到《落叶归根》,再到《无人驾驶》,都是这样。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导演的坚持。